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海絲起點泉州立足實際,勇立潮頭,創造了聞名國內外的“晉江經驗”和“泉州模式”,被列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是中國的“民辦特區”、“品牌之都”。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泉州是一個具有符號意義的城市,從經濟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泉州速度”,到社會經濟體制機制轉型、變革的“泉州模式”,都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啟示。
“十分天下有其九”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泉州民營經濟發展經歷了“三來一補”起步、鄉鎮企業鋪路、“三資”企業上路、成片開發邁大步、區域經濟展宏圖等起步、發展、提升三個階段,經濟實力每隔幾年上一個臺階,創造出“晉江經驗”,形成了“泉州模式”。民營經濟成為地方經濟的主導力量,成為泉州經濟最大的活力源泉。民營經濟在泉州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高達90%,素有“十分天下有其九”的說法,2013年,僅工業總產值就達7700億元。
泉州民營經濟發展已呈現出越來越顯著的集群化趨勢。目前,泉州民營經濟產業集群中,產值超100億元的有石化、紡織、服裝、鞋業、石材、機械制造、食品飲料7個產業集群,年產值在30億元至100億元之間的有石雕、茶葉、樹脂、工藝陶瓷、建筑陶瓷、水暖器材、藤鐵工藝等產業集群。
泉州的特色產業已成長為輻射福建全省、全國的專業化、區域性優勢產業,獲得中國鞋都、中國紡織產業基地、中國休閑服裝名城、中國建材之鄉、中國建筑之鄉、中國石雕之都、中國工藝陶瓷之鄉、中國瓷都、中國茶都、中國傘都等國家級和區域性品牌。
泉州民營企業依托縣域特色產業集聚,積極探索培育、建設專業市場,泉州經濟已初步形成石獅服裝城、晉江鞋都、南安石材城、安溪茶都、德化陶瓷工藝城等一批輻射面廣的區域性、全國性專業市場,形成了“以大市場促大流通,以大流通促大發展”的格局。
得益于民營經濟的發展,泉州經濟總量連續15年保持福建省首位,占全省1/4。
不僅本土,泉州經濟還輻射全國。如今,在全國各地拼搏的泉州人有100多萬。他們在鞋服、建材、水暖等領域達到新的高度,建立異地泉州商會180多個,每年創造的財富在4000億元以上。
泉商也邁開向世界發展的步伐。去年,泉州外貿出口158億美元,同比增長27%。其中,民企出口占比近60%,增幅高達52.5%。
一組數字直觀體現泉州經濟的影響力:
產業——紡織服裝產量占全國10%,旅游運動鞋產量占全國40%、世界20%,糖果產量占全國20%,石材、工藝陶瓷出口量分別占全國的35%、65%。
品牌——中國馳名商標數量持續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共有111件,占全省比例超過1/3,甚至超過部分中西部省份。
市場——目前,該市共建設各類商品市場200多個,年成交額超500億元。其中,石獅服裝城、晉江鞋都、南安石材城、安溪茶都、德化陶瓷工藝城等已成為區域性、全國性專業市場。
資本——目前,該市累計上市企業近80家,數量居福建省首位、全國地級市前列,在資本市場形成頗具特色的“泉州板塊”。
泉州經濟奇跡
泉州民營經濟的超常規快速發展,除了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對發展民營經濟不遺余力的支持外,還有多個很重要的與其他原因。
一個小小的地級市,竟然聚集了中國鞋都、中國傘都等多個“中國某某之都”。泉州民企越做越大、泉州區域經濟越來越強的秘訣是:科學的產業定位。從泉州各級政府到各行業民企,在改革開放初期便特別注重產業定位,如晉江發展鞋業、石獅錯位定位為服裝業。目前,該市已形成石化、紡織服裝、鞋業3個產值超千億元,裝備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飲料3個產值超500億元的產業集群以及一大批產值超100億元的產業集群,并有產值億元以上企業1891家。
品牌是一個企業發展獲得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一座曾經游攤滿街轉的城市,現在卻成了知名品牌云集之地。品牌成為泉州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勝法寶。“恒安”紙業、“親親”食品、“七匹狼”、“勁霸”、“九牧王”服裝、“富貴鳥”鞋業……走進泉州,仿佛來到一個名牌產品的集散地,它們都是出自民營企業之手。從仿樣加工到貼牌生產,再到打響自有品牌,然后經過技術革新,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泉州便是通過這樣的途徑,逐步塑造出“品牌之都”的雛形。目前泉州擁有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28個,中國名牌產品47個,國家免檢產品139個,獲原產地域保護產品6項。
一座曾經體育事業并不興旺的城市,現在卻吸引了耐克、安踏等一大批體育品牌企業進駐,這就是中國體育之都泉州晉江。政府幫助民企提出“人才強企”戰略,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高級人才到民企打工的政策措施。現在,晉江又廣邀全國的高等院校,與晉江市政府一起幫助民企培養高級人才。“人才強企”戰略使晉江民企迅速成長。
更重要的是泉州人無處不在的憂患意識和堅持不懈的改革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把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和泉州實際結合起來,把開拓創新與科學務實的精神結合起來,鼓勵和支持廣大干部群眾敢為天下先,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每當發展處于關鍵時刻,都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大膽突破不合時宜的僵化觀念,克服“等、靠、要”消極情緒和不思進取的自滿思想,為加快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努力在計劃經濟體制夾縫中找到發展出路,因地制宜地選擇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發展鄉鎮企業。在一些人為姓“社”、姓“資”爭論的時候,泉州人民堅信發展才是硬道理,“不管東西南北風,咬定發展不放松”。30多年來,堅持以改革的辦法推動發展,以發展的辦法破解難題。泉州人民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在先行先試中贏得主動。30多年來,泉州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和全省第一:在全國創辦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業、第一個引進外資一攬子嫁接改造國有企業、第一個以“建設—經營—轉讓”(BOT)形式吸引民間資本建設基礎設施、第一個推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第一個以競爭上崗方式招聘縣市級主要領導、第一批在新經濟組織建立黨組織、第一批成立行業協會同業公會、第一個建立新型外來務工人員維權機制等。
有人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泉州是一座具有符號意義的城市,從經濟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泉州速度”,到社會經濟體制機制轉型、變革的“泉州模式”,都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啟示。
“二次創業”再赴新征程
改革和開放的基因,在泉州的血液里涌動了上千年。從宋元時期中國眺望世界的窗口,到30多年前“自費改革的民辦特區”,作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泉州人從未停止改革步伐。
要素成本上升、同質化競爭加劇、利潤空間狹小等多重壓力,倒逼泉州民企加快轉型升級探索。當地企業界人士認為,在要素“紅利”加速消退的背景下,“創新驅動”成為企業轉型的動力源。走過黃金30年,泉州正處在轉變提升的重要關口。
承載著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打造“泉州經濟升級版、改革創新示范區、生態宜居幸福城”三大戰略,贏得人心,形成共識。泉州,正從改革先鋒長成改革尖兵,從經濟大市邁向經濟強市,從速度泉州跨入幸福泉州,不斷豐富改革圖譜,為城市長遠發展積蓄能量。
2013年開春,一場“增強憂患意識,推動長遠發展”大討論燎原泉州市。圍繞6個主要議題、25個市級重點研討專題,各地各部門分子裂變般提出自我設問、加壓課題任務。從沿海的晉江、石獅、惠安,到山區的永春、安溪,“智造名城”、“東方米蘭”、“大師經濟”、“香產業”、“高速經濟”等新定位、新支柱,書寫充滿希望的變局。把麥克風遞給群眾,大討論收獲1000多條好建議。2013年7月,該市各級各部門共聚一堂,推動大討論成果轉化,凝聚改革共識。泉州市委作出加快創新轉型、推動長遠發展的戰略決定,提出打造“泉州經濟升級版、改革創新示范區、生態宜居幸福城”。“1+X”政策體系首發6份文件,分別鎖定重大項目工作、重點產業產業鏈、環灣中心城市規劃建設、文化產業發展、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和海納百川高端人才,觸碰改革重點領域的“硬骨頭”。
“民綜”改革漸入佳境
民營經濟是泉州的脊梁。泉州共有民營企業7萬多家,無論是數量、工業產值還是就業人數,均占全市九成以上,貢獻了80%以上的GDP和稅收。
泉州民營經濟發端于鄉村工業,主要“靠自己的骨頭長肉”,產業根植性強。依靠堅守實業的傳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該市沒有出現企業“遷移潮”、“倒閉潮”。
經過30多年的“一次創業”,泉州走到轉變提升的重要關口。在2012年的千名企業家大會上,泉州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發出“二次創業”的總動員,即企業轉型升級、政府轉變職能,建設民營經濟發展樂園。福建省政府同步出臺《進一步促進泉州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十條措施》,批準在泉州開展省級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3年,泉州以壯大產業集群為抓手,推動“二次創業”再升華。兩年多來,泉州民營經濟綜合改革漸入佳境。2013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近4300億元,增長12.8%,比GDP增幅高1.3個百分點。
作為福建省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泉州市以“改革、創新”為抓手,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力促民營經濟“脫胎換骨”。以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正在向高科技、品牌化、資本化方向轉變,民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放眼泉州地區,2013年,泉州企業申報的技術改造項目達到396項,總投資850余億元。“投入技改一元錢,產出的效益可能是幾十元,甚至幾百元。”業內人士的一句話,道出了企業積極投身技術研發的奧秘。技術創新推動企業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民企從中嘗到了甜頭。
激動人心的還有泉州品牌的創造力。民營經濟綜合改革以來,3個中國頂級服裝設計師帶著柒牌、利郎、卡賓,第一次走上巴黎、米蘭、紐約時裝周的紅地毯,代表中國品牌首次敲開世界時裝的“天堂之門”。此外,泉州企業還打造出世界最大的竹纖維生產線、制造出中國首臺人造血管機、簽下國內奧運史上最大單筆贊助……
各式各樣的實踐逐漸會聚成整個產業的共識。以陶瓷為例,泉州陶企年開發個性化新產品兩萬多種,重點研發的“重質陶”約占新產品的40%~50%。2009年,該市81家單位參與了64項各級標準制修訂,創出了參與標準制修訂的單位數量及項目數量歷史之最。目前,泉州國家級名牌數量高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單槍匹馬的企業產品創新顯然代表不了泉州創造。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去年底,光電企業、院校、機構攜手,催生了泉州首個技術創新聯盟。隨即,數字視聽、紡織機械等聯盟也都一一出現,并有望在3年內形成10家行業創新聯盟,打開新的創造力之窗。
如果說技術創新是面對新的發展形勢,企業自發進行的生產革命,那么行政管理制度創新則是相關部門在“民綜”改革中主動變革服務方式,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好政務環境的行動。一方面是取消審批項目,對審批環節精簡瘦身。2013年,泉州市行政服務中心取消17個審批項目、依法新增4項、合并5項。對進駐泉州市行政服務中心的審批項目,審批環節全部壓減至5個工作日以內,共減少150個環節,繼續壓縮審批時限218個工作日,減少申報前置材料36項。
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國家級行政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自開展該工作以來,泉州市行政服務中心總收件16萬件,辦結15.8萬件,當日辦結率超6成;承諾件提前辦結率達97%,平均每天辦結640件。而隨著《泉州市行政服務中心行政服務標準體系》中1055項行政服務標準的公布,該市國家級行政服務標準化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更加高效便捷的行政服務指日可待。
著名僑鄉名副其實
生活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一代代愛拼敢贏的泉州人創造了海上交通與貿易的傳奇,也在世界各地留下了泉商打拼的足跡和身影。
泉州擁有最廣泛的僑親網絡和影響廣泛的“世界泉商”群體,為擴大對外交流合作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全國重點僑鄉,泉州籍華僑華人總數達750多萬人,分布在100多個國家、地區,且90%以上分布在與“海絲”密切相關的東南亞國家。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全國各地投資興業的“泉商軍團”有100多萬人,在海外從事商業的有60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工商社團77個,在外投資累計達3000多億元,年產值超過4000億元。如今,泉商已成為全國地級市人數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廣、影響最大的投資者、經營者群體之一,他們也早已從商業貿易走向先進制造、現代服務行業,走向金融、商業地產、城市綜合體開發、海洋新興產業等領域。
2013年,泉州GDP達5218億元,占福建省1/4,連續15年全省排名第一。經濟外向度不斷提高,與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出口從1979年的0.02億美元發展到2013年的164.9億美元,年均增長30%,并成為我國服裝、運動鞋、陶瓷及工藝品、竹藤制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產地。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泉州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同樣不遺余力。近年,泉州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依托,充分調動文化傳播能量,舉辦了7屆“海絲文化節”、7屆“閩臺對渡文化節”、4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10屆“國際南音大會唱”……吸引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8個文化團體來泉州感受中華文化魅力,打造了城市文化品牌,打開了對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也為傳播中華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海洋經濟成就另一個泉州
作為福建省海洋文化底蘊最為深厚、海洋經濟發展最早的城市,泉州在臨港化工、濱海旅游、海洋新興產業、遠洋漁業等方面發展潛力巨大。泉州市提出,到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突破35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0%以上,全面建成海洋經濟強市。在國家實施海洋戰略中發揮先行作用,泉州信心滿懷。
據了解,泉州將爭取國家支持泉州探索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新機制、合作交流新通道和以“海絲文化”(包含東亞文化、閩南文化、華僑文化等)為主題的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新模式,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橋頭堡”作用。具體來說,就是要爭取國家賦予泉州臺商投資區比照上海自貿區政策,在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方面進行先行先試;將泉州列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通關服務試點城市;支持泉州以“泉州商品博覽會”為基礎,以東盟、中亞、非洲等地為交流合作重點,籌建國家級“海絲博覽會”;賦予泉州更加開放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支持泉州出口加工區轉型升級為綜合保稅區,支持泉州臺商投資區申報設立秀涂綜合保稅區。此外,還要爭取國家支持泉州與東盟、中亞、非洲等地的城市共同籌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建立緊密合作交流平臺,強化經貿文化人員往來,并在新一輪沿海港口布局規劃修編中,將泉州港列入全國主要港口名錄,賦予泉州港享受自由貿易港政策。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建議將泉州“東亞文化之都”與海外相關對外交流合作項目作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項目,中央財政給予相關支持;在泉州定期舉辦以“海絲文化”為主題的國際性論壇;支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升格為國家級博物館。
為了響應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泉州將實施“古港轉型升級行動”,發揮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優勢,以文化形式和業態,推動泉州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先行區,展示泉州多元兼容并蓄、和諧共生開放的海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