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界公認多元化可以分為“相關多元化”和“非相關多元化”,而“非相關多元化”的失敗率遠遠高于前者。究其根本,是因為企業進行非相關多元化業務時,其核心能力、核心資源、核心團隊等重要基因已經不能沿用,其難度甚至超過初次創業。
娃哈哈的奶粉業務看似與飲料同屬大食品領域,其實不然,奶粉的經營模式、原料掌控和渠道特點都與飲料業大不相同,娃哈哈并不能直接復制其飲料經驗。娃歐商場早在推出之初,我就預言其必定失敗,原因就是因為宗慶后僅僅看到了中高端零售業的壟斷性、較高的利潤,但完全忽略了其經營的復雜性和精細化程度;而白酒,眾所周知現在眾多國字號老品牌都市場慘淡、銷售直線下滑,作為新兵,從品牌到渠道到利潤分配,娃哈哈的白酒夢又有何優勢呢?!
當然,并不是“非相關多元化”業務模式絕對不可為,寶潔也好,GE也好,雀巢也好,這些企業都曾經嘗試過多元化。但它們的共同經驗包括:一是通常通過并購方式來完成多元化布局,這樣可以直接擁有優秀的團隊和經驗,并不需要從零開始付出巨大的學習成本,冒最大的風險;二是這些多元化往往是在主業十分穩固時實施,而在主業面臨困難時則會選擇售出,換句話說多元化更像是一種投資行為,既可化解單一主業風險,也可以通過經營增值賺取利潤。這和娃哈哈的多元化出發點形成了巨大的差異。
民企的選擇就是企業家的選擇。娃哈哈成亦蕭何,敗亦蕭何。在娃哈哈集團,這樣的蕭何大概就只能是宗慶后莫屬了。當娃哈哈規模還小時,集權式管理是企業的優勢,那樣決策更快、權威作用更重要;而當今天的娃哈哈已經成為銷售額超過500億元的巨型企業后,決策過于集中、權威閉塞言路的危害性已經完全顯露。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顛覆了一切所謂的經驗,而號稱幾乎不用電腦的宗慶后則像活在另一個世界,靠他的經驗和直覺、用一種成本最昂貴的試錯方式在進行決策,猶如中國版的唐吉訶德,讓人既嘆息又可憐。如果說在飲料行業,他的經驗可能還有部分價值的話,那么,在他完全沒有經驗的白酒、商城、奶粉等領域里,他的決策又能從哪里找到科學的依據呢?
娃哈哈一方面迫切需要開啟一個“后宗慶后”時代,一方面我們會發現,娃哈哈可能從來就不存在一個可以替代宗的人物。這是一個悖論,也是娃哈哈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