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前天),中國商業界最大的新聞不是“世界電信日”,而是互聯網知識社群第一品牌《羅輯思維》的創辦者分手。羅振宇、申音各奔東西,相忘于江湖。
邏輯思維是申音與羅振宇合作創辦的自媒體運營公司,羅振宇與申音的合作,本來就像明星和經紀人的合作。在這個生意中,核心是明星、是承載“魅力人格”的那個人,粉絲追隨的自然也是他。就像李宇春、黃曉明一樣,粉絲追的不是經紀公司,是偶像。
這種模式下,傳統工業時代的股份比例只是一個表象,真正強勢的是明星。站在冷酷的商業角度看,誰影響用戶,誰影響勢能,資本跟誰走。但問題是,在當前《公司法》的條款和公司治理結構的現實狀態中,都還是必須以股份比例作為最終的權力分配和利益分配依據的,這就造成了實際上的價值倒置,價值在明星身上,而股權在經紀公司手里。
這其實是一個知識型的創新公司在公司治理上遇到的新課題:業務是互聯網的創新業務,治理卻是工業模式的治理;業務的特征是風險偏好、擁抱不確定性,治理的偏好卻是風控偏好、追求高度確定性;隨著模式的變化,價值不斷的在不同主體間轉移,但股權的調整和股東的心態卻難以適應。這種情況下,一旦遇到戰略抉擇,必然火星撞地球。這一次《羅輯思維》分手,再一次昭示:互聯網時代會越來越重視人的價值,而不是傳統工業社會的權利分配。誰有牛人、誰有牛產品,誰才有話語權。
對所有自媒體、自商業的人來說,羅輯思維之所以能夠講一個遠遠超越自商業的大故事,是因為產生的“連接”價值更大。互聯網對人的價值,是自由人和自由人的連接。作為連接的樞紐,接口的可能性越多,越有價值。
這和張小龍對微信的定位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