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這個詞,從去年以來就一直很火。然而,很多人對于“眾籌”的討論,都在于眾籌網站的商業模式,以及眾籌對于金融、投資和創業帶來的創新模式,以及各種可能產生的政策風險和法律風險。那么,如果我們將“眾籌”變成一種全新的商業理念去思考,是不是可以發現一些商業創新更多的眾籌思維模式呢?
第一,“眾籌”為個性化商業提供創新土壤。
傳統的創業和產品及模式創新,都要通過層層的標準化程序,例如,你需要說服天使投資人,你的商業模式未來會有多么大的成長,如果你的圈子不夠大,你認為好的商業模式很可能會得不到任何的認可,你可能很難起步,因為傳統的VC都是扼殺個性化和小眾化創新的,他們要的是大市場、標準化、可復制、無天花板的項目。
而眾籌不一樣,眾籌的項目,一定和那些VC熱捧的有很大區別,眾籌通過互聯網,把原來非常分散的消費者、投資人挖掘出來、聚攏起來,大家因為對于創新的理念而認同,而不簡單是因為單純要賺錢而聚合,同時,眾籌分散了單純依靠一個大的VC來支撐的投資風險,這就為那些創意、創新、個性化的產品找到了一個全新的生態圈。
傳統投資是傳統大工業標準化時代的產物,而“眾籌”是個性化、定制化、分散化的產物。傳統投資是希望每個人一開始就要思考,商業模式如何可以進行無限復制性和標準化;而眾籌是考慮你的創意是不是足夠新奇,足夠顛覆,是不是可以逐步的從小到大逐步放大價值,而不是今天起步,明天爆發,后天上市。
第二,“眾籌”改變了消費者的角色,讓粉絲、社群都可能成為創新商業推動者和投資者,這是一個新的社群商業。
“眾籌”的偉大之處真正在于,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且你如果模式設計得好,會有很多消費者和你一起戰斗。例如,在你所關注領域的極客、粉絲、先鋒潮流人士等等,都可以成為你的商業的推動者或者是投資人。
以國外最火的眾籌平臺Kickstarter最為熱門的智能科技產品為例,愿意投錢參與到眾籌模式的往往是那些科技極客,因為,許多極客恨不得將身邊的每一樣物品,小到鑰匙、大到家具都變得智能化,這種極客文化讓很多人開始接受科技奢侈品,自己花錢去支持喜歡的創意,并用購買這些產品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品位。
這意味著,眾籌讓企業的商業邊界放大,過去我們僅僅讓消費者貢獻idea,現在你還可以讓認同創新的消費者去貢獻小的投資。因此,眾籌對于文化創意和科技等前瞻性和潮流性的商業創新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將讓很多看起來小的,無法形成規模的生意,通過一些消費族群的聚合,形成一個新的創新社群,這是一種完全按照社群來切割的商業生態。
對于企業而言,需要重新思考品牌擁躉、一些細分市場中的意見領袖和極客的價值,以及如何更深層次的構建一個人人都可參與的機制和模式。

第三,“眾籌”本身融入了一種市場預期概念,可以讓創新風險降低。
例如,阿里巴巴聯手國華人壽推出的“娛樂寶”,讓影視和游戲愛好者們可以用很少的資金來投資,本質上這是一個理財產品,但是,模式上這是一個眾籌的娛樂類基金產品。
首先,每個人參與的門檻足夠低。其次,參與投資的消費者,一定是對這些產品有預期的,比如投資《小時代》的人,如果連《小時代》都沒看過,他是不會投資的。因此,娛樂寶還可以從投資的熱度和融資的規模,讓片方能夠更準確地測算影片的熱度和票房預期,從而調整其產品的投入產出和運營模式。此外,所有投資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拿到收益,這些眾籌參與者,也會成為口碑傳播者和品牌宣傳者,如果這樣的傳播機制建立起來,這些投資人也變成了產品的市場推廣人。
因此,傳統的投資時代,商業信心來自于風險資本給你是不是足夠多的資金;眾籌時代,商業創新的信心來自于是不是有足夠的人氣。同時,傳統投資是資本家和創業者的博弈模式,眾籌是商品和服務提供者與夢想實現者的雙向互動模式。在眾籌這件事上,你花出去的錢不叫投資,而是“資助了一個夢想”,你得到的不是單純的服務或商品,而是一個故事發生的過程。
今天,企業如果僅僅依靠自身的創新來經營商業,或者只能提供一些大規模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將很容易陷入到激烈的市場競爭?;ヂ摼W的去中介化和信息的透明度的提高,讓每個消費者都在尋求個性化的消費;而個性化的引領趨勢的產品創新,如果能夠賦予眾籌概念,將可能在標準化大工業之外形成小而美的眾籌化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