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從一個天使投資人的角度來說,您對眾籌的觀感可謂是轉變極大。圈內人說謝宏中是股權眾籌的倒戈標兵,您曾在業內發表過多篇有影響力的文章,直指股權眾籌的要害,如《眾籌也難愁》、《我替天使投資眾籌犯“愁”》、《干打雷不下雨,是股權眾籌》,如今卻來一個大逆襲,自己做起了股權眾籌!這是為哪般?
A:之所以自已做起了股權眾籌,那是因為我發現之前所置疑的問題,自己都找到了解決方案,正應了愛因斯坦的那句話,“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話重點應該是在于發現了一個問題,就離解決這個問題不遠了。
而解決這個方案的根本,恰恰又是我自己挽起袖子來做。因為我在之前的質疑中,最大的質疑是之前的所有眾籌平臺都是互聯網人士來做的,缺少創業服務、投資管理的基因。
自從我充分認識到股權眾籌的本質是創業服務,認識到眾籌是天使投資的最佳實踐,認識到股權眾籌平臺,它不僅僅是幫創業者融資,更重要的是幫助創業項目成長,幫助投資人增值,換句話說,股權眾籌平臺的核心競爭力不是網頁設計,也不是網絡推廣,而是創業企業投資價值的發現能力,和創業企業成長服務能力,我就意識到,我有條件做好這件事,所以反倒做起了眾籌。
Q:您之前為何不看好眾籌,您認為眾籌“難籌”在哪?犯“愁”在哪?
A:曾經在幾篇文章里,我都系統地提過眾籌的窘境與難點。主要包括:
眾籌參與人眾多,而相關法律規定,不得向非特定對象發行股份,有限公司有股東人數限制,存在法律上風險;
眾籌中的跟投人依據羊群效應的投資可能成為低價值資本的聚集;
小額投資卻需要付出較高的股權管理成本;
傳統天使投資有“不熟不投”“十公里法則”的說法,眾籌卻是投資人不熟悉的人,投資百公里千公里之外的企業,因為無法有限地參與和監督,投資風險巨大;
多人參與防止多個和尚無水吃的現象;
領投人本身不夠專業,又不是自己的錢,能否擔得起保障各投資人權益的職責。
Q:那目前那些讓您犯“愁”的事可找到了解決之道?顯然應該是找到了吧,不然您就不會自己投身做眾籌了。(笑)
A:是的。
首先,我認為眾籌的項目,線上股權眾籌平臺并不是線下籌不到資的項目的救命草,線下籌不到資,線上同樣籌不到錢。我們摸索出來眾籌的項目應該不僅僅是籌錢,還要通過眾籌平臺找到除了錢之外還能帶給項目特別幫助的資源。因此,云籌只會為適合于眾籌的項目服務,而不是說只要融資的項目,都可以來云籌眾籌。
其次,我們認識到眾籌的本質是創業服務,這個服務體現在眾籌前、眾籌中和籌資成功后三個環節。關于眾籌上線前的服務,眾籌的項目則需要一次把項目應該告知的事項說清楚,以便于投資人身在異地對著電腦就可以做出投資的決定。這與傳統天使投資通過線下大量溝通與談判而達成一致是完全不同的。眾籌平臺需要在項目開展融資前進行大量創業輔導和服務工作,把一個創業項目轉換成資本市場的產品。就眾籌過程中而言,眾籌平臺要幫助創業者和投資人進行答疑和信息溝通,大量的跟投人是非專業的投資人,缺少股權投資的經驗,需要平臺做大量培訓和輔導工作。眾籌成功后,還需要進行投后管理,幫助創業項目成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沒有創業服務基因和能力的眾籌平臺,是缺少長期競爭力的。云籌正是依托于創業津梁——華南最具影響力的創業服務機構多年的經驗而開展。
在我上面提到的幾個具體實務上:
1.我們通過邀請注冊式,滿足“非特定對象”的要求。
2.我們設計的眾籌產品大多是集中在10-30人之間的股東人數規模,重點是為50-600萬之間的項目進行融資。沒有股東人數限制的風險。
3.只有經過我們評估認證的有專業背景的投資人才可以成為云籌平臺的領投人,這樣的領投人有足夠的能力和職業修養保障投資人的權益。領投人領投項目時,自身的投資至少要達到本輪融資的10%。
4.任何通過云籌平臺融資成功的項目,創業津梁都會是為此項目成立的有限合伙企業管理合伙人,保障投資人的權益,做好投后管理工作,并不是把投后管理工作完全依賴于個人領投人。
5.在云籌平臺,用戶注冊時不會區分你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我們認為這里面根本沒有界線。這個小小的區別,是國內第一家,也反映出云籌是真正懂創業懂天使投資的,我們認識到天使投資人隨時可能因為一個創業想法而發起融資項目,同樣創業者也可能隨時對云籌平臺上其它的項目感興趣而去跟投。我們看看其它幾個股權眾籌平臺,非常有意思,你注冊為投資人,你就不能發起項目,你是創業者,你就不能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