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為年輕而生——這是Blink在App Store里所顯示的副標題。Blink是施凱文最新的創業項目,8月中旬剛剛上線。離開上個創業項目Jing.FM一年之后,施凱文第四次創業的方向選擇了和音樂沒什么關系的社交領域,想做的還是已經很少有創業者會去碰的熟人社交市場。
對于這款新產品,施凱文理解的定位是以Video Message為主的聊天工具。Blink上的溝通方式包含圖片和短視頻,并且將“閱后即焚”作為基本屬性。在微信越來越“重”的今天,Blink主打的是輕量級和簡單、無拘束,施凱文想借此營造的是一種可以輕松到無目的性、無壓力的聊天狀態。
新的興奮點
從Jing.FM出來之后,施凱文說自己痛苦了挺長一段時間。在這之前,他在公眾面前的形象一直和音樂有關,無論是4歲開始學習古典鋼琴,16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還是之前自己參與的一系列創業項目,這其中包括一家唱片公司、Koocu音樂網、Saylikes音樂網和后來的Jing.FM。“因為一直都想在音樂上做些改變。”
今年春節過后,施凱文也嘗試過繼續待在音樂行業,甚至還去騰訊面試過,拿到offer之后也猶豫過一段時間,最終還是決定出來再創業。但國內的音樂市場正在變得越來越“貴”,大公司陸續進入,版權費日益高漲,施凱文不得不接受:音樂行業已經不再適合創業型公司進入。
“還是再去找些能讓自己興奮的東西吧”,把國內比較熱門的幾個創業領域比較了一番,施凱文最終選擇了社交。興奮點則在于社交產品的風險性:做得好每個人都會去用,市場空間很大,而做不好的話卻幾乎不會有用戶。
國內的社交產品大致可以被劃分成三類方向:一類是當時正火的匿名社交,媒體熱議,創業者也在不斷加入;一類是熟人社交,因為微信的存在而成為相當紅海的市場;還有一類則是以陌陌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考慮到匿名社交的負能量不太符合自己的性格,施凱文決定從熟人社交下手,計劃在這類方向中直接做一款IM。今年5月初,施凱文接受了來自創新工場百萬美金左右的天使投資,開始研發新產品。
初次打開Blink時很容易感到茫然,因為直接就是一個拍攝界面。學習適應之后則會覺得Blink的使用過程相當流暢:打開之后,點擊屏幕右側的聯系人頭像即可給對方發送圖片,長按則會進入15秒短視頻的錄制倒計時;拍攝時只需要左右或者上下滑動屏幕就能切換前后攝像頭;拍完照片之后,還可以附上語音、文字和涂鴉,來增加聊天內容的趣味性。
Blink的聊天記錄只會出現在最后到達那一方的手機屏幕上,而如果對方超過24小時沒有回復,信息即被自動刪除。施凱文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讓熟人之間的聊天狀態更加輕松,隨時隨地和朋友分享——打開,拍攝,加入語音或文字,“咻”的一聲發送出去。
但為什么要用Blink和朋友聊天呢?施凱文把那些能夠在這上面找到存在感的內容比喻成“垃圾信息”——不帶有明顯的目的性,看起來瑣碎無用,卻在線下生活中構成了每天和身邊的熟人交流的大部分內容。在他看來,微信上的對話的發起大多會基于一定的目的,即使是和關系相對緊密的熟人甚至親人,“也都是想要說什么事情了才會點開對話框”。但他發現,線下的日常生活中,好友之間經常分享的卻是那些并不帶目的性的碎片化信息——八卦、閑扯、討論對方的新衣服……。這些很難被稱為“社交”的交流,卻構成了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
于是Blink就成了這樣一款產品,在微信承載了越來越多工作內容的情況下,消化用戶生活中隨時可能發生的無用對話。而這也正是施凱文的目的:“把生活的碎片化打造到極致。”
這種新的聊天方式,在施凱文看來,主要意味著無拘束,操作簡單、不會保存,并且支持離線,可以在無聊的時候才打開接受來自朋友們的“無聊信息”;另一種則是聊天形式的不拘束,圖片、短視頻、文字、語音、涂鴉,很難用什么方式來界定。
閱后即焚就是不再端著
Blink推出之前,今年7月初,施凱文和團隊還推出了一款新的壁紙應用——無限壁紙。這個業余項目用五天時間就開發完成了,被放到iOS和Android兩個平臺,日活躍用戶量很快就到了兩萬多。“(做這個項目)就是想試探下我們可以有多快。”
Blink的開發也很快——5月定下產品方向,8月中旬產品已經正式上線。在融資方面施凱文也在追求盡可能地快,產品推出之后公司就已經啟動了A輪融資。對“快”的追求來自施凱文的危機感:在同類產品尚未出現的情況下,他要讓Blink盡快占有市場。
雖然把Blink看作熟人IM市場中微信之下可能存在的新機會,但施凱文對這款產品的預期卻相對輕松:“用戶也不會使勁掛在上面,但每天總會上來一兩次,轉移他們‘垃圾’生活的那部分。”
這和施凱文對“閱后即焚”概念的理解有關。國內對這個詞的理解可能更多偏向隱私方面,但他認為應該還有另一層含義:并不是所有信息都需要被沉淀下來。“像Instagram、美拍、微信這些,用戶可能拍十次才會發一次”,因為發上去的東西都會被記錄,施凱文覺得這種生活狀態更多是在“端著”,而閱后即焚就可以免除這些考慮,“用戶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創造垃圾信息”。
所以在Blink上創造內容的成本很低,隨便拍張照片或者錄段短視頻就能發送,不用考慮美化或是剪輯。想要增加趣味可以用手指隨便涂抹,而如果想要結束當前對話,直接拖動甩出即可。
雖然聊天內容不會被沉淀,但施凱文接下來會嘗試在上面沉淀些別的信息來增強產品的閱讀屬性,從而降低內容消費的門檻,“讓那些不習慣創造內容的用戶也能上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