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創新中國長沙分賽上,“健康之路”獲得了分賽第一名。健康之路的主要收入來自患者增值服務與第三方機構服務授權合作收入,其中患者增值服務包括醫生咨詢、陪診、預約體檢、代領代寄報告單以及一些其他的增值服務,如代煎藥、配送藥等。
健康之路整個公司共有700人在做落地服務,而且人員還在增加中;呼叫中心有150人左右,IT人員100多名。用張萬能的話說:“我們是一家移動醫療服務領域的‘重’公司。”
怎樣想到這個項目?
2000年,張萬能偶然地進入了預約診療領域。預約掛號在當時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不過那時主要通過電話來預約。健康之路是從培育市場做起的。當年為了教育用戶,張萬能派人去醫院宣傳:“派出團隊落地醫院現場服務的基因,就深烙在健康之路身上。”
張萬能認為,盡管如今醫療服務和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很火爆,但是單純在線上的模式還是很有局限。“這一兩年,我們發現原先積攢的線下服務模式及線下服務團隊資源非常有價值。在全國幾百家醫院我們都派有服務人員,使得我們的服務能夠閉環起來,并形成其它人短期內無法逾越的行業門檻。這個模式也被創投機構廣泛認可了。”
通過這種努力,健康之路積累了一些醫療資源和用戶。2008年,健康之路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發展,但2009年國家衛計委發文,規定醫院不能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進行有償預約掛號服務。對這份文件,張萬能仍保留自己的質疑:“這份文件模棱兩可,而且很矛盾,因為物價局的價格清單中明確指出,計算機預約掛號服務一次可收取1元或3元的費用。這個政策一出來,死了一大撥公司。我們依舊堅持,所以走得特別辛苦。”
怎樣進行轉型?
由于國家要求所有醫院都要開展預約掛號服務,預約量成為醫院等級評審的一個重要指標。“此后,這個領域競爭對手增多,變成了紅海,無利可圖了。”張萬能表示,“而且醫院也不喜歡只跟一家服務商合作。要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我們覺得要改變目前的模式,得為醫院提供更多服務,讓醫院樂意和我們合作。”
那怎么做呢?健康之路從三方面進行了考慮:第一,提供的服務一定是符合政策要求,醫院必須做的;第二,是政策要求做,但目前醫院還沒精力做好的非醫技類患者服務工作;第三,免費。最終,健康之路選擇了雙向轉診、分級診療。
雙向轉診與分級診療提倡的是“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張萬能解釋說:“國家要求雙向轉診七八年了,但全國各地上線的很多轉診平臺幾乎都跑不起來。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一個專業的運營或服務公司來運營。而且這本質上不是一套軟件,而是一套包括平臺、人員、運營的完整服務體系。一張紙質轉診單,如果沒有軟件,但有專門的服務人員,依然可以運行。”
抓住醫院需求痛點,健康之路快速切入雙向轉診服務領域,推出了無邊界醫療服務平臺。這是一個患者綜合服務體系(平臺+運營+服務),一方面結合移動IM等應用工具與落地服務來建立區域協同網絡和分級診療體系,吸引醫療資源入駐平臺;另一方面,通過旗下的醫護網、App、微官網和微信公眾號等,為醫院、患者提供就醫指導、預約掛號、患者關系管理、滿意度調查等增值服務。
目前醫院十分接受這套服務體系,這讓它們原有的協作關系通過一個信息平臺連接耦合起來,而且智能化、標準化起來。另外,機構間的轉診協作,可以把醫院之間、醫生之間,醫院與行業協會、政府主管部門之間原來存在的微關系變成強關系。進入無邊界醫療服務平臺的醫院,不是一家家而是一批批地自主加入,僅在今年上半年就加入了900多家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