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PTC的老客戶都反映,感覺最近PTC轉型動作相當大。我認為PTC的變化不能完全叫‘轉型’,因為我們本身一直所遵循的還是制造業對于信息化的總體需求趨勢。”近日,PTC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壽宇澄在北京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世界范圍內的新技術、新概念、新模型層出不窮是PTC不斷變化的動力。
至今年8月末,PTC完成了對兩家“另類”公司的收購。說他們另類,是因為這兩家公司的主營業務仿佛和PTC一直以來的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解決方案沒有太大交集。
它們分別是物聯網平臺供應商ThingWorx以及提供將機器和傳感器安全連接到云端的解決方案的開發商Axeda。面對外部置疑,壽宇澄解釋道,看上去PTC的收購與傳統的制造業設計、制造、管理流程的關系并不密切,但是,卻是為未來布局。因為PTC認識到在未來,整個制造業的制造流程將發生非常重要的變化,這個變化不會是單點上的,而是全體的。所以PTC要在架構上做好準備。實現向市場提供新型的差異化產品和服務來轉變業務模式,進而提高用戶的價值、服務盈利能力和市場份額。
工業革命以來,制造業就是大部分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而制造業的生產、設計流程中,人的因素占主體也長久沒有改變過。“以前,制造企業關注的是設計的手段和制造、管理的方法,卻很少關注被制造、被設計的對象本身。也就是說,在整個制造流程系統里,任何的細節都是人在起主導作用,被制造的對象本身是沒有發言權的。”壽宇澄說。但是基于云計算、移動互聯技術,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物在傳統制造業中的地位。汽車、相機、電視、冰箱、空調、手機等,這些生活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品不僅可以通過物聯網互聯互通,還產生了海量的有商業價值的數據。
更進一步說,物聯網帶來了兩個概念:一個是smart(智慧),一個是connect(互聯)。而這兩個概念將改變制造業的架構。
“過去幾十年制造業并沒有考慮產品本身的智能性,所有生產過程都是落實到每一個細節點上。而現在的情況是生產制造將越來越關注環境。即如何形成一個生態環境,使得有一定智能的產品之間能夠隨時進行相互交流和溝通,而這個有效的環境怎樣搭建,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壽宇澄認為這一環境的打造,第一要務就是植入軟件,一個智能產品的更多功能和性能將通過軟件來實現;第二,電子控制。現在的控制方式很多,比如,要操控一臺汽車,可以通過手機應用(即電子方式),而不需要實際物理操作方向盤、剎車。最后,信息反饋給服務中心。當各種制造對象達到電子控制以及互聯互通后,它們的各種性能情況就可以通過傳感能力反饋到服務中心,或者是某一個數據中心。“這一過程中,我認為第一步軟件層面的工作是最難的。”他說。PTC認為,在制造業轉型的過程中,植入軟件的目的不只要實現物物的互聯互通,還要擔負起完成生命周期的閉環的任務(包括軟件的服務)。而PTC此次在物聯網、云計算等領域的收購,也是其為打造生命周期閉環做出的準備工作。
在制造業轉型的過程中,植入軟件的目的不只要實現物物的互聯互通,還要擔負起完成生命周期的閉環的任務(包括軟件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