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在“無所不能聚”的阿里巴巴旗下團購平臺聚劃算上,一個名為“聚土地”的項目躥紅。
所謂“聚土地”,網友只要點擊鼠標就能買下一小塊土地當上“地主”。這個“地主”擁有在一定期限內決定農地里種植什么作物的權利以及這些作物的所有權,并可免費到當地住宿旅行。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一號文件),其中指出,鼓勵有條件的農戶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加快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
盡管目前法律還處于膠著狀態,但關于土地流轉的嘗試已經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此前的嘗試包括探索土地經營權的抵押擔保、嘗試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以及利益分成方式等。
而“聚土地”的嘗試將土地流轉和電子商務結合,給市場帶來不小的驚喜,也讓這項目獲得不少地方政府以及商家的垂青。
因為市場廣闊,“聚土地”項目聯合發起單位之一的章新光團隊甚至自建了一個“聚土地”網站,希望以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打造訂單化時代的農業經濟。
“一號文件”催生創意
盡管在阿里巴巴眼里,他們只是“聚土地”平臺中的一個商家,但章新光認為,“聚土地”的創意源于自己。
章新光出生在安徽績溪縣伏嶺鎮湖村,家境普通,只讀了一年初中便進城務工,做了木匠。
在城里的時光,章新光常常看到有人頗為自豪地跟朋友分享:“這是我鄉下親戚帶來的土雞蛋,還有米,一點農藥也沒有,城里買不到的。”
“時代不同了,既然城里人需要新鮮的蔬果,不打農藥的糧食,那么,只要約定一個價格,農民就可以為他們提供一種‘特供’服務。”章新光告訴記者,在幾年前,他就有了“將農村資源通過電子商務向所有城市人口進行分享”的念頭。
3年前,章新光回到績溪。地處人口輸出大省安徽,績溪面臨較多青壯年外出打工,大量農村土地閑置的狀況。章新光一度挨家挨戶做工作,希望鄉親們能把閑置土地流轉給他,由其盤活。但是卻遭到了縣里各主管部門的反對。
按照章新光的陳述,今年1月,一號文件下發后,他通讀全文后頓覺“機會”來了,因為這份文件鼓勵農民流轉土地、鼓勵農民搞家庭農場、鼓勵人們投資農村。“文件全文總共八方面33條,我的構想能夠匹配其中的17條。”章新光說。
“我們馬上找到聚劃算談合作,阿里巴巴很支持,認為這個項目可能改變中國農業,或者部分改變中國農業的思維。”章新光回憶說。
今年3月13日,聚劃算推出“聚土地”的首期團購。“章新光鬧革命鬧了三年總算鬧成功了。”章新光說,老家的左鄰右舍都這樣說他。
不過,阿里巴巴方面另有一番解釋。在阿里巴巴看來,章新光團隊只是選項之一。
11月28日,天貓公關部的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聚土地”是聚劃算做的一個農村土地流轉的創新項目,章新光的電商參與了這個項目,而且第一期確實是在他們那里做了試點。
這位公關表示無法回答“聚土地的想法究竟來自于誰”這個問題,但她表示,“聚土地”必須在互聯網上通過聚合的力量來做,如果只有商家,或者單純是聚劃算,誰也無法單獨完成,但聚劃算有無數商家可以選擇,而對于商家來說,必須與聚劃算合作,這就是兩者之間的關系。
更多的人在蠢蠢欲動
不管“聚土地”的創意來自商家,還是平臺與商家的共同智慧,第一期團購在今年全國兩會結束時如期上線。
具體的操作方式是農民將土地流轉至章新光的電商公司名下,由其將土地交予當地合作社生產管理,而淘寶用戶通過網上預約,對土地使用權進行認購,并獲得實際農作物產出。與此同時,參與項目生產環節的農民除了獲得土地租金收入,還能領取工資。
事實上,首期“聚土地”很難說是一次讓人愉悅的購物體驗。比如,4月中旬,章新光組織團隊發送第一批蔬菜,3000多個包裹一下子涌進黃山倉庫,由于當地運輸能力有限,大批蔬菜被積壓;而又因為物流公司缺乏農產品包裝的經驗,這些蔬菜包裹貯藏到第三天便泛出臭味甚至流出水來,于是,絕大多數時蔬沒運出倉庫就被迫銷毀。
“剛開始,物流確實出現了一些狀況,主要在打包、包裝和運輸環節,因為章新光團隊雇用的打包工人主要是當地留守的農村人口,他們對物流包裝完全沒有概念和經驗,就是簡單地一裹,自然,這些包裹到達消費者手中時也就不堪入目了。”一位知情的天貓小二告訴記者。
對此,章新光并不諱言。“前三個月,我們一直在虧,因為大量的包裝都出現了破損。”而對于用戶,只要對方表示蔬菜不新鮮,章新光就要求重新發送包裹,反復重發,發到用戶滿意為止。
9月底,“聚土地”第二期開團,土地的范圍擴容至安徽蕪湖、績溪,浙江諸暨,江西婺源,海南三亞,重慶巫溪,北京延慶以及吉林通榆七省八地。
趕在第二期啟動之前,章新光從德國進口了一整套包裝設備。據其介紹,這套裝置可以保證打包好的蔬菜在七天之內新鮮如初。
章新光認為,經歷首期的測試和調整后,第二期有了很大的進步。“第一期3500個用戶,滿意率接近80%,而第二期5000多用戶,到現在為止,差評只有6個。”
與此同時,上述天貓小二認為,“聚劃算一直希望做一些能夠真正改善民生的事情,比如此前的聚蕉行動,而這段時間,我們集中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幾乎免費地推動了‘聚土地’項目。”
“在‘聚土地’取得巨大成功后,很多商家都想參與其中,我們一方面歡迎他們,另一方面也在甄選各類商家,后期可能會有更多商家入場,其中會有一個PK的過程。”前述天貓公關人士告訴記者。
用互聯網思維做農業
今年8月,章新光組建了浙江儂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儂聯電商” ),主要產品為“聚土地”平臺,即域名為jutudi.com的網站。網站信息顯示,“聚土地”網是全國首家訂單農業交易平臺,合作方法包括農業眾籌、商家入駐以及地方館三種形式。
據介紹,商家可以在該平臺上開設店鋪,開展發布訂單農業、土地流轉、農業眾籌、農業股權合作、農業資金貸款及銷售優質農產品等電子商務活動;利用平臺相應功能展示農村農業信息、農業物聯網、農業生產體驗、溯源查詢管理、需求反饋、農產品生產信息等元素。
章新光表示,“中國訂單化農業的時代已經到來,農民不應再像過去那樣靠天吃飯、靠市場買東西,我們希望,中國的每個村子都能來做‘聚土地’,都能按照我們的模式來做農業”。
其實,自2009年網易CEO丁磊開始養豬,中國商界進駐傳統農業的序幕就已拉開。2011年2月,京東老板劉強東說要回老家種植無農藥無污染的大米,并于當年9月在京東商城中開賣。隨后,柳傳志種植獼猴桃,潘石屹開賣蘋果。
這些行為背后都藏著類似的邏輯:打造更為綠色環保的農產品,或者通過互聯網思維改變農村的生產方式。
這也是阿里巴巴的期望。在此前雙十一的公開活動上,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就曾表示,農村電商將是阿里未來重點關注的三大領域之一。“我希望通過網絡,幫助農民把農產品以應有的市場價值賣到城市里去。而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農產品,此種需求已越來越旺盛,所以,這是一個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