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女人來說,來大姨媽麻煩,不來大姨媽更麻煩。我們對經濟有一個基本看法,對“經濟大姨媽”很害怕。如果說中國想要持續健康成長,我覺得得有“經濟大姨媽”。有時候,經濟增長率低一點,是正常的。
我認可市場應該起更大作用,但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寶貴經驗應是行政手段和市場力量的交錯使用。前一段時期,行政力量被使用過度,發鈔量很大,公共項目量很大,隨之而來的腐敗規模也很大。以前計劃經濟主導的時候,一個計劃最多定幾個項目,現在的情況是規劃中提到將推動哪個產業,那么全中國誰都加入這個產業。這代表行政力量越過合理界限,因此要回歸到讓市場發揮更大力量。
當然,市場力量有自己的惰性或者不足的地方。等到市場力量過于遲緩的時候,中國的行政力量就可以適度發揮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絕對地把行政力量歸為負面力量,也不絕對地把市場力量推高到至高無上的程度。應是兩只腳走路在不同的周期:“大姨媽”來了就用這只腳走路,“大姨媽”走了就用那只腳走路。
從創新的角度看服務業,這是一個更高的戰略高度。因為只有在創新的商業模式中,科技的投入和創新的回報才會足夠高。傳統服務業現在過得不算好,真正好的是創新的服務業。美國回歸的制造業就是服務化的制造業,生產的產品可以叫做服務型的產品。它把一個以服務為統領的創新性高科技含量的生產,變成服務流的模塊的新產業模式,中國也正往這個方向去。
中國追趕不是靠一些關鍵技術,而是中國技術領域的投入和模式創新同時進行,從而使我們獲得足夠的市場回報,來支撐這種研發和進步,以比較快的速度和比較高的效率進行,這樣的話,我相信我們會習慣這樣的“大姨媽”,中國崛起的經濟將不是崛起本身有保障,而且崛起的經濟體本身更有健康,更有品質。
摘編自2014年12月12日《環球時報》,
作者系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