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BS即論壇,全稱為Bulletin Board System(電子公告板)或者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板服務),是Internet上的一種電子信息服務系統(tǒng)。
BBS系統(tǒng)最初是為了給計算機愛好者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地方。70年代后期,計算機用戶數目很少且用戶之間相距很遠。因此,BBS系統(tǒng)(當時全世界一共不到一百個站點)提供了一個簡單方便的交流方式,用戶通過 BBS可以交換軟件和信息。到了今天,BBS的用戶已經擴展到各行各業(yè),只要瀏覽一下世界各地的BBS系統(tǒng),你就會發(fā)現它幾乎就像地方電視臺一樣,花樣非常多。
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下,BBS的出現讓人們開始了獨立的、更符合人性的生活實驗。孤獨的個體在BBS上找到同道,這些同道由無到有,由小到大,始終活躍在互聯網上,四處尋找著可以棲身的綠洲。
平均在線人數最多的北大校園BBS
多年之后,北大物理系93級學生吳濤的不少軼事仍被廣為流傳。此人高考位列當年湖北探花,只是生活上有點邋遢,穿軍裝,背小軍挎,狀似民工。這個其貌不揚的人,最終在網絡上橫空出世。他至少有幾項是創(chuàng)下了北大之最:1996保釣運動中申請游行,由此成為上世紀90年代最先申請游行的北大人,BBS一時為之沸騰,北大、清華、中科院的學生(中國互聯網最早在科研院所發(fā)展起來,當時上網的主力集中在這三校)紛紛揭竿而起,結果,報名人數遠超計劃;“抗日”未遂后,他痛定思痛,決定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于是狂看日劇,創(chuàng)辦了當時在教育網風云一時的“日劇天地”。
1999年9月17日,為了慶祝北大研究生宿舍樓通網,他用自己的個人電腦搭了個BBS,最初的域名以他的ID“l(fā)epton”命名,三天后,進站歡迎改為塔、湖、圖的畫面組合。這個BBS被人稱為一塌糊涂(ytht),是“一、塔、湖、圖”的諧音。這是對北京大學校園內著名地點的一個概括,即博雅塔、未名湖和北京大學圖書館。 吳濤未能預見到,在關閉之前,ytht講成為教育網內平均在線人數最多的BBS。他回憶稱:我買了一個160M內存的機器,就覺得可以做糊涂一輩子的服務器了。 對于自己在論壇中的定位,吳濤的回答是:就是苦力,寫代碼的。
糊涂的站務,曾先后就讀于清華、北大的史文倜回憶稱,論壇的的規(guī)矩都是學生網友一起制定出來的,版主、站務都是要競選上臺,有任期,也有監(jiān)督,搞的有模有樣。一塌糊涂的成員如同孩子一樣認真地加入網絡中的這個民主游戲,論壇內還仿立三權分立的機制,以便對站務和版主也能進行投訴和彈劾。
在寬松的管理形式下,一塌糊涂形成了兼容并蓄的討論氛圍,其sex版是中國BBS上較早開設的性教育性質的版面,motss和lesbian版是國內BBS最早開設的專門談論同性戀的版面。 史文倜稱,在朦朧的理想主義鼓舞下,潺弱的一塌糊涂一直以最大限度的同情包容著各種言論。因此,公民生活、反謠言中心、臺海觀察、人權研究等得以也成為糊涂眾多有特色的版面。
天涯現象:中文BBS的獨特氣質
1999年3月1日,天涯虛擬社區(qū)誕生。創(chuàng)辦不久,它便以其驕人的訪問量與每天幾十萬篇新帖文和數百萬新回復名動江湖。
為什么天涯讓這么多人喜歡?有人說是因為它的簡潔,有人說是因為它的人文氣質,是一個可以交流的地方,一些知名機構甚至將天涯評為最高端的人文社區(qū)、最具人情味的網絡社區(qū);也有人說它總在制造一個又一個話題,讓許多人認識到網絡的力量。關于這個虛擬社區(qū),我們甚至可以說,它已經形成了中文網絡中一個獨特的“現象”,我們姑且稱之為“天涯現象”。
天涯社區(qū)就像一個草根造星夢工廠。
2005年,重慶西南師大學生陳易怎么也想不到,自己9月中旬在天涯雜談發(fā)表的一篇《賣掉自己救媽媽》的求助帖,會在一個月后演變成為一場驚動國內多家主流媒體的社會事件。蝴蝶翅膀與太平洋風暴的理論,在這起“賣身救母”事件中得以實現。而人們在關注這起事件的同時,也漸漸發(fā)覺,網絡開始越來越多地成為社會、民生話題的發(fā)源地。甚至有人撰文指出,這次轟動全國的網絡事件,其實只是天涯社區(qū)自導自演的一出鬧劇,純屬自我炒作。有此一論也不出奇,因為長久以來,有太多太多網絡明星誕生于天涯,天涯社區(qū)造星能力之強,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2001年的天涯有過三次造星運動。第一次是上半年西門大官人的出現,他以長篇連載《你說你哪兒都敏感》成為天涯新星;第二次是原“天涯縱橫”文青兼憤青雷立剛在2001年5月擔任“舞文弄墨”客座版主,依靠大量小說和散文迅速崛起;第三次是下半年“心有些亂”在舞文貼出其長篇小說《新歡》的頭兩部,這部小說過于故事化,但在當時創(chuàng)造了天涯點擊的奇跡。
2002年,慕容雪村在天涯社區(qū)貼出他的長篇小說處女作《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很快得到網友的追捧,人氣極盛,幾乎所有論壇都轉貼了這部長篇小說,《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很快成為網絡文學的經典作品,慕容雪村本人也成為天涯社區(qū)一個標志性的人物。
2004年初,廈門女教師“竹影青瞳”在天涯社區(qū)個人博客里的貼裸照事件“弄癱了天涯社區(qū)”,單日訪問量達到150萬人次。
到了2005年,誕生于天涯的草根明星更是不勝枚舉,流氓燕、芙蓉姐姐,這些人走進天涯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ID,而從天涯這個平臺走出,她們已經成了紅極一時的網絡明星。至于圍繞“周公子大戰(zhàn)易燁卿”的討論和“賣身救母”事件,更是把天涯社區(qū)本身也塑造成為了一個明星,央視、鳳凰衛(wèi)視也參與到這些話題的討論之中,成為影響中國傳媒業(yè)的事件。
天涯從創(chuàng)建開始其自身的定位就是人文情感,其版塊“關天茶舍”在思想文化界影響極大。中國互聯網絡年鑒上對其有如此描述:“關天茶舍的文章以思想性和學術性見長,由于人氣旺,討論的氛圍也不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來這里的網友不乏國內著名的作家、學者,他們有些匿名參與討論,有些就直接真名現身,這無形之中增強了論壇的影響力。”曾經一段時間,《南方周末》每周推出的“板磚爬行榜”上,關天茶舍更是獨領風騷,每期至少有兩條言論被選入其中,從此奠定了它在中文思想類論壇中的領軍地位。天涯社區(qū)在傳媒圈獲得了良好口碑。
以尺度取勝的“封閉型”BBS
時間到了2003年,這年被很多人稱為民間維權元年。2003年4月,一塌糊涂開設SARS版,那時北京已是謠言滿天飛,人心惶惶。SARS版的出現,立即成為了來自各地的網友交換消息的場所。
這一年,網絡上其他的BBS也是風起云涌,在關天茶舍,對孫志剛案、湖南教師黃靜裸死案、乙肝歧視案等一系列維權事件的廣泛討論和介入,也使關天的“公民論政”的傾向達到一個高峰。
而此時的“張書記”(本名張健男),還是混跡于BBS上的燕山大學法律系的學生。大學畢業(yè)后,在北京一家公司,張健男得到了一份網站內容編輯的工作。此后他還陸續(xù)參加了幾個網站的交互項目。他稱,時間一長,發(fā)現內容審查是用戶體驗的敵人,于是,在工作以外,他在想還能做些什么。
2008年8月,“熱衷于八卦事業(yè)的興趣小組”1984bbs上線,服務器在海外。張介紹,1984這個名字,是為了向奧威爾那本著名小說《1984》致敬。
1984bbs是封閉型同人社區(qū),用戶須向張健男發(fā)郵件申請邀請碼,郵件中須有200字以上的自我介紹。張由此收到一萬多份郵件。回想起來,張感慨:多數人的個人介紹,寫得極為真誠和殷切。有個政府公務員在郵件中稱,“自從3年前我上網到現在,我發(fā)現了另一個世界,開始思考以前沒有思考過的問題……我們將給下一代留下什么?為了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為了心中的理想,請求加入群,給我一雙更明亮的眼睛。”
張健男介紹,1984bbs以尺度取勝,這是網絡防火墻內可訪問的“最自由”的中文網絡互動平臺之一,它盡其所能的讓公民享有知情權和表達權。
2010年10月12日,1984bbs關站。關站以后,張健男拒絕了去媒體的機會,而是去一紅酒網站“木桶網”擔任了產品總監(jiān)。目前,他以“張淑姬”的身份潛水在微博上。經過一番觀察后,他得出結論:微博現在的尺度和1984bbs差不多嘛。
被BBS改變的人生
1996年,互聯網剛在中國起步。23歲的姚博有了第一臺PC,上面有一個144的“貓”。當年,低端與高端的快樂,都算奢侈品。不過,至少他找到了讓無數人受益的“思想的境界”,還發(fā)現了關天茶舍。在網上,他自稱“五岳散人”。這個ID后來在網絡上下聲名鵲起,幾乎徹底改變了這個北京胡同青年的人生。
回顧那個年代,魏英杰也感慨:每小時花三塊錢(當時網吧上網價格),就可以過上截然不同的人生,哪里找去? 彼時,魏英杰的ID為“孤云”,正確的理解是“網絡上孤獨的云”。那時,他的人生低谷一谷還比一谷低,失業(yè)若干年,還欠下了一屁股債,直至2000年底回到福建鄉(xiāng)下老家,當了一名村干部,業(yè)余在網上寫了些酸不拉嘰的文字。
靠著連著一臺網絡的電腦,他掙脫了父母親生活一輩子的鄉(xiāng)村。2002年,他來到福州,成了一名記者。次年,他又從福州到了上海《東方早報》。2003年初,余杰在關天茶舍發(fā)帖,回應關于他文章涉嫌剽竊的質疑,魏英杰就此采訪了他本人和朱大可、謝有順、冉云飛等當事人,做成網絡訪談錄。此事給朱大可留下不錯的印象,于是介紹其到東早評論部工作。在東早創(chuàng)刊號上,評論版“自由談”欄目第一篇文章發(fā)的就是他約王怡寫的評論。
魏英杰講述的并非一個人的命運。1995年,畢業(yè)于南京動力專科高等學校的趙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無錫某飯店的總臺先生。3年后,趙靜在網上替自己取名“安替”。這是當年他寫給女友的小說的角色,安替(anti)的意思就是反對。
他沒日沒夜地混在網上,以安替的身份游走在關天茶舍、世紀沙龍、中青論壇,并于2000年在西祠社區(qū)建立了“銳思評論”版。現在回顧起來,安替還是感慨,“我為網絡ID這個身份的建立、努力是那么的強”。這份努力,幫助他離開了無錫,走向省城南京,繼而又走向北京。憑借后來在幾家媒體里的任職歷練,這個最初廝混在BBS上的小個子江蘇人,后來成為哈佛大學尼曼學者。
那時,網絡還是個揚名立萬的場所。不少人的網名,幾年后會比身份證上的名字被更多人所知。2002年9月,《法制日報》記者李勇不甘寂寞,以“十年砍柴”的ID加入了關天茶舍。當時他正碰上人生的瓶頸,年過三十,一事無成,“一個以碼字為生的人卻要整天寫自己看了都作嘔的垃圾文字”。手癢之余,他忍不住寫了幾篇貼上去,第一篇有影響的帖子是《農民進城命若雞》,描述農民工在城里被歧視、被欺負的狀態(tài),彼時孫志剛事件還沒有發(fā)生,收容遣送正是最惡劣的時期,這篇文章跟帖如云,直至管理員不得不鎖帖。
他回憶,天涯在北京的網友,最喜聚會,關天茶舍的聚會,每次都是吵聲震天。他首次參加聚會是在大排檔吃燒烤,到場的除了秋風、莫之許、五岳散人、陳永苗等人,還有現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楊支柱、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大軍。第二次是在一個咖啡館,聽現任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于建嶸講湖南農民對抗基層政權的調查。
2003年,張大軍從關天茶舍網上論壇開始做網下講座“公民半月談”,地點在北京三味書屋。十年砍柴記得,北大教授賀衛(wèi)方主講那次,其風度、口才、學識吸引了一大幫人從四九城趕來,將會場及外面的過道擠得滿滿當當。此風一開,甚是熱鬧。這一年開始,關天網友在各主要城市紛紛舉辦網友聚會和讀書講座。
在青年時評人羽戈看來,博客與微博一方面刺激了BBS的衰落,一面卻接過了BBS的宏大使命。
王曉漁持類似觀點。他認為,每一種的技術形式出現之后,都會重演很多思想問題,以“韓三篇”為例(2011年末,青年作家韓寒在自己博客上發(fā)表了《談革命》、《說民主》、《要自由》三文,從而在微博引起軒然大波),其實對于民主和民眾素質的關系,在BBS時代就吵過很多次。
在他看來,這是歷史的必修課。這些討論看似重復,但是受眾對象并不重復,十年前,是當時的20歲青年在討論,再過十年,又是新的20歲青年在討論。
“每個年齡段都要進入重新建造知識體系的階段。基數在變化,重復是有價值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