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動物又何嘗不是這樣?
阿拉善這片廣袤的大地,似乎與生俱來就是駱駝繁衍生息的天堂。南方的一些動物園里也有供游人觀賞的駱駝,被圈養在動物園里,失去了往昔的神采,在那里,它的標簽只是一個身形龐大的動物,風頭完全被那些善于嘩眾取寵、聰明靈秀的動物比了下去。生活在阿拉善的駱駝則完全不同,它們神采奕奕,沉穩大氣,受到當地人民的謳歌與尊崇,它更不屑與狗兔之流爭寵奪愛。
初見駱駝,便被它那靈動的雙眸吸引,長長的睫毛下,眼神是那么的清澈明亮,甚至有幾分天真,沒有藏一絲狡黠,它的目光沒有綿羊的呆滯與迷茫,也沒有狼的狡猾與兇殘,更像是一個誠實孩童的目光,使人愿意放心與之相交。因為,有這樣眼神的朋友,不會偽善,只會盡力滿足朋友的需求。
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駱駝的性格,首要的就是“實在”,不知從何時起,“實在”這個詞語在南方的一些城市,變成了“傻了、笨了”的代名詞,“實在人”成為笑料,八面玲瓏、逢迎討巧、所謂會來事兒的人大行其道。阿拉善人的性格與駱駝一樣,平和之中透露著一種樸實,為朋友的付出總是那么心甘情愿,所以常被外地人夸獎贊譽的同時,或許又帶幾分愚頑不化。
駱駝不是嬌氣的動物,它永遠都是一副大氣的模樣,任憑你呼來喚去,吆五喝六的,它依舊那么順從,似乎不屑和你講幾分道理,毛驢不同,稍有不順就大發脾氣,揚蹄打滾的,需要一頓棍棒伺候才能安穩下來,平常罵人沒來由的犟脾氣,也是罵他是個“毛驢”,從沒有罵人是“駱駝”的,或許把人比作駱駝,不但起不到罵人的效果,反而褒獎他具有“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氣神。
以前的駱駝是人類的功臣,是古絲綢之路的明星,是必不可少的交通運輸工具,如今的駱駝更多地承擔起了牧民發家致富的任務,它經濟價值高,飼養成本低,不用牧民天天跟著照看喂養,十天半月放養出去它也不乘機逃遁,它不奢求好的生存環境,戈壁荒漠的生活對駱駝而言只是尋常事。到了旅游季節,牧民還可以牽著它供喜歡稀奇的游客騎乘照相。
這片土地尊崇駱駝,駱駝也回報了我們很多,我們喝著駝奶,睡著駝毛褥子,蓋著駝毛被子,穿著駝絨褲子,最后還饒有興趣地品嘗著駝掌、駝筋、駝肉。
阿拉善這片熱土要是沒有了人類,還是阿拉善熱土,要是沒有了駱駝,就好像父母丟失了孩子,再也不是那個歡聲笑語、載歌載舞的阿拉善了,記得要善待駱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