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畢業論文指導所執行的方案基本上是學生、導師雙向選擇,即最后一學年之初學校將各專業導師及其對應選題置于學校內網,由學生根據自身愛好及特長選擇導師,之后再雙方溝通、交流以確定“師徒”關系。而一般來說,學生時代,多數同學不知道如何選擇自己的導師,考慮的主要標準是在這個老師手下“混”,論文好不好通過,導師人好不好,會不會為難學生等。因此,很多學生當時根本是胡亂選擇,人云亦云。
但筆者當年畢業時并沒有“人云亦云”,而是選了據傳最嚴苛的導師——學院院長。盡管最后院長并沒有選擇筆者,筆者卻覺得這并不是做無用功——最大的收獲就是有機會與自己欣賞的老師(院長)近距離溝通了三個小時,并且得到了他的一些學習和事業方面的指點,受益匪淺。
后來,筆者進入管理咨詢業。在工作中,筆者發現,職場上表現卓越的人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識別、追隨和贏得導師的能力。無數的事實證明,好導師能夠改變人的一生。
導師在身邊
“導師”這一概念源于希臘神話人物門特(Mentor)。當俄底修斯準備出征時,女神雅典娜創造了門特,幫助這位英雄照料愛子忒勒瑪科斯。門特兼有男女兩性特征,暗示著職場人士所需能力的豐富和復雜內涵。
對于很多職場人士而言,他們在進入職場之前并沒有意識到導師的重要,所以也沒有導師這個概念。但一進入職場,絕大多數情況下,面前的世界都是一片神秘,甚至令人恐懼。這一點剛進入職場、剛跳槽的人或剛晉升為領導的人更有體會。這時候,如果有個導師能幫他們排憂解難,就能減少過渡期的陣痛。
導師其實就存在于每個職場人的身邊,就看你能不能發現。
他可能是你的領導。《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曾經是著名導演喬治·盧卡斯團隊中的編劇。盧卡斯計劃籌拍《星球大戰》時,讓卡梅隆做劇本初步統籌。卡梅隆對自己的編劇能力一直非常自信,于是非常認真地做了一份自以為“無可挑剔”的劇本早早拿給盧卡斯。沒想到盧卡斯一周后給了他一個更厚的本子,重新安排了情節。這對自信滿滿的卡梅隆來說無疑是一盆冷水從頭澆到腳。
當他耐著性子又改了一遍時,盧卡斯卻對他說:“現在還差得很多,我要的不是一個故事,是一個能夠發生這個故事的世界!”卡梅隆覺得太苛刻,可是為了在團隊里找到存在價值,還是編織了一個星際世界。沒想到這次盧卡斯批得更狠,說他編的世界毫無真實可言!卡梅隆忍無可忍,拿著劇本去找盧卡斯,想聽聽他覺得真實的科幻世界是什么樣!可當他找到盧卡斯時,發現他正在翻閱大量建筑學的書——他在為“新星球”設計建筑,旁邊還有音樂學、生物學的書。卡梅隆驚呆了。
盧卡斯這份對工作近似偏執的苛刻成為卡梅隆最好的職場課。多年之后,他拍攝《阿凡達》時,非常注重細節,甚至用高額費用請專家為外星人設計一套語言。最終,《阿凡達》成為無可爭議的票房王者,并開辟了3D電影的新時代。這時,卡梅隆不禁默默感激導師盧卡斯。
他也可能是你的親人。領導力大師沃倫·本尼斯在他的著作《極客與怪杰》出版前,采訪了一位杰出的企業家邁克爾·克萊恩。邁克爾從事房地產和互聯網產業,四、五歲起便有了第一位人生導師——他的祖父邁克斯·克萊恩。
邁克斯是20世紀50到60年代風靡一時的繪畫游戲套裝“數字填色”的發明人(該套裝包括顏料、畫筆和標著不同數字區域的畫紙,沒有繪畫基礎的人只要按照說明,對應數字填充不同顏色,就能畫出專業級的作品)。這套游戲使邁克斯成為富翁,但他沒有一個孩子有興趣繼承生意。當他發現孫子邁克爾的商業天賦時,邁克斯立即把握時機,循循善誘。爺孫兩經常通過電話長談,直到邁克斯去世前的數周都是如此。可以說爺爺的言傳身教,相當于邁克爾從小就接受了一流的商學院教育。邁克爾不到20歲就成了百萬富翁。
拜師要主動
目前,在很多企業(如華為、比亞迪)里都設立了“導師制”或者“師徒制”,但“學生”們普遍認為對自己的成長幫助并不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導師并非學生們自己認真篩選的,而是公司安排的。這就好像不是自己找的對象,往往成功率就低。
盡管很多人認為導師會尋找年輕有為之輩,鼓舞和支持他們,但事實恰恰相反,最好的導師一定要自己找。無論你是剛入職場的新人,還是剛剛獲得晉升的領導者,你都不應該等著有人來給你安排導師,或者期望導師來發現你。你要做的是積極采取行動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導師。就好比當年孫悟空翻山渡海、拜師學藝,項羽一定要找到可以教授“治萬人”的導師一樣。
沃倫·本尼斯還講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故事。他一次冠心病發作住進了醫院,住院期間無意中擔任了為期數周的人生導師。原來,在醫院里有一位特別善解人意的護士,似乎能提前知道大師的所有需求。他們很投緣,經常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一直能聊到深夜。這位護士告訴大師,他家住在洛杉磯中南部,家里沒有人上過大學,但自己依然有志于成為一名醫生。這位護士對大師的照料無微不至,性格和毅力深深打動了大師。當護士為就讀醫學院做好準備時,大師竭盡全力助他成功,幫助他聯系合適的管理者,寫推薦信。
大師最后評價說:“他(護士)尋找導師的技藝不亞于任何高管獵頭。他選擇了我作為他最初的導師之一,他的人生就此改變。”
華裔女子陳愉,從一個一文不名的外地畢業生變成一名31歲的洛杉磯副市長,有何秘訣?她說:“尋找優秀的職場導師來指引我不斷向前,成為了我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到洛杉磯后不久,陳愉就參加了一個“亞太女性聯盟”舉辦的活動,遇見了Maureen Kindel|一名政治說客。在美國,市長和州長的人選不斷變化,Maureen這樣的人則是“擁王者”,對誰當選什么政治職位是有著一定影響力的。結識Maureen后,陳愉就想成為她的學生,但怎么做呢?陳愉發現Maureen很喜歡招待朋友辦聚會,但很不喜歡做那些發邀請、組織活動的工作。于是,陳愉主動幫她處理那些瑣碎的細節,讓她能專注于扮演完美女主人的角色,自己也學會了如何與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最終,陳愉變成了Maureen的“中國女兒”,融入美國主流社會。
陳愉的好友、頂級商業戰略家Joel Kurtzman對此評價道:“每一位成功人士都受教于他們的導師,把自己變成導師不可缺少的助手是離導師更近一步的途徑。”
編輯/伯倩 chinasoe@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