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指出:善于“退”,足夠的“退”, “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筆者這里所說的“退”不是固執己見停滯不前,而是通過深刻把握,尋找“進”與”退”的契合點,從而達到解決數學問題的目的.如鋸條因為進退得當,因而完成了割鋸的使命;算盤因為進退得當,因而使計算有了意義.在數學解題中,“退”就是先“退”到解題者能夠看清楚或可以解決問題的地方,認真探究、鉆研,而后“進”. “退”就是“退”到簡單,“退”到特殊,“退”到局部,“退”到具體,“退”回基礎,“退”得合理,方能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
1 “退”到簡單,尋找解題方法
在數學解題中,有時直接解題難以入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歸納推理思想的指導下,研究比它簡單的問題,獲得解題思路、方法、途徑,再進行證明,激發學生解數學題的興趣.
例1 已知a b c,,為實數,且|| 1a <,| | 1b <,| | 1c <,求證:2abca bc+>+ +.
筆者說的“退”是指進行全方位思考,深入探究,突破“進”的禁錮,從而達到“進”與“退”的契合點.唯有如此方能看到希望的曙光,使數學問題得到很好地解決,提高解題的質量和效率.在把握“進”與“退”的契合點上,學生面臨的困難如同提著頭發走路一樣沉重無望.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從容,理性的思維去把握“進”與“退”的契合點.
從以上兩個例題說明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退”在解題過程中的運用.在解決問題時,一味追求“進”而不懂得“退”,就會使學生的思維變得狹隘.一味追求“退”而不懂得“進”,會導致解題不嚴密.因此,把握“進”與“退”的契合點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何把握“進”與“退”的契合點呢?“進”與“退”的契合點是指使進退這個天平平衡的那個“重量”.把握“進”與“退”契合點需要學生在不斷反復的解題經歷中自己總結.它需要有客觀事實作為依據,之后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判斷.只有在客觀經歷告訴學生這樣不行,這樣做太過,這樣做不對后,到了一定程度,學生自然就會明白何時采用直接求“進”的方法,何時采用以“退”求“進”,而此時,就是契合點.
總之,在解決問題時,“進”定然重要,然而要記得“退”一步來達到平衡,采用“退”的方式解決問題.“退”中求“進”,“進”中則銘記“退”的魅力,有“退”有“進”才是數學解題最有效的方法.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時要有意識的滲透“退”的意識,體現“退”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