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亞認為“掌握數學就是意味著善于解題”,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離不開解題,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是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離不開課堂的解題教學.在課堂中,教師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引導、探索、交流、作答來實現解題教學的目標,其中教師的提問就顯得至關重要,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
1 提問的主要目的
1.1 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和診斷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
2 提問的方式
根據平時教學經驗對具體題目我們通常采用詳細講解和要點提示,我們也把提問分為:宏觀策略式和微觀點睛式.
2.1 宏觀策略式
通過提問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解決一般問題或是一類問題的通性通法,那么這一系列設置的問題可看作是“宏觀策略式”的提問,目的是讓學生建立一個程序化的解題系統,形成一個相對穩定和有效的解題模式.
0
師:這個代數關系式的幾何意義是什么?
生2:||||PFPQ+表示點P到點F和點Q的距離之和.
師:結合圖象,大家現在能告訴我什么時候能取到最小值嗎?
生:能,當點P,點F,點Q三點共線時能取到最小值.(學生完成解題)
師:最后要考慮一下這個答案完整嗎?是不是有重復或遺漏的地方?現在大家回頭想想我們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運用到哪些重要的性質、定理和公式以及思想方法?在解決其它圓錐曲線問題時有什么啟示?(學生作答教師總結推廣)
用波利亞的“怎樣解題”表對問題進行分類:
從以上案例可看出我們通過一連串提問的引領下,學生可以進行系列的、連續的思維活動,進而慢慢形成個性的自問方式和系統的解題體系.同時我們在擬定計劃階段中也發現在選擇幾何法后又回頭用幾何意義重新審視題目,說明在利用“怎樣解題”表解題時不是刻板地照搬“弄清問題——擬定計劃——實行計劃——回顧”這四個程序,現實中一個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只按照這個程式機械套用,往往根據實際情境靈活處理,做到“有法可依,用法必活”.
2.2 微觀點睛式
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我們不可能用上面的提問方式來講解每道題目,況且對一些題目這種方式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至少可能是浪費時間的,比如有些題意簡明,題型單一的題目,學生只是在某個(某些)環節上由于知識遺忘、思維定勢、邏輯混亂、解題策略缺乏才造成無法解決或是解錯的情況,這時我們只需在關鍵點給予必要的提示性或是啟發性的提問,就能起到回憶知識,發散思維,理順邏輯,豐富解題策略的目的.
在數學解題教學中對于問題的設置往往需要考慮到具體的題型、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甚至當時的心理狀態.在形式方面根據需要既可以設置一連串、成系統的問題組,又可以設置點睛式的小問題.總之,在課堂里,我們要用好、用活提問方式和技巧,做到既能激趣,也能深入,從而提高解題教學效率,讓學生的問題得到解決,思維得到鍛煉,思想得到感悟,情感得到抒發.
參考文獻
[1]波利亞.(閻育芳譯).怎樣解題.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2]王振中.把握好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教學與管理,2004(22):65
[3]章建躍.數學教育改革中幾個問題的思考.數學通報,2005(6):6-10
[4]羅增儒.數學解題學引論.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