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電商市場有很多的變化,人們有很多疑問,要不要打價格戰,怎樣競爭,市場該如何發展?
思考這個問題,可以回顧一下歷史。美國的70、80、90年代,是美國線下的零售巨頭出現的時間,沃爾馬等有名的線下零售公司崛起。但沃爾瑪也是在90年代末才在美國變成最大的零售巨頭,它的股價在1999年才爆發上漲。在1997年到2005年,美國線下零售業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它與中國電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也許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一些問題。
亞馬遜的戰略布局
在這個階段,沃爾馬做了一些事情,首先,它建了“大數據”,它的大數據是把供應鏈全部IT化,這樣便可以實現全國調貨。它實現了在48個小時之內全美國任何一個店都可以供貨,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供應鏈系統。

第二件事情是什么?沃爾瑪還把他的店建設得與眾不同。別人的店比較小,他擺到郊外,把面積做得很大,因為成本低,所以商品價格也可以壓到最低,同時增加商品品種。沃爾瑪又把價格做了些調整,不打普通的價格戰,而是“天天低價”,不需要等到減價消費者才買東西。通過這個技巧,把城區里的人吸引到郊外。
可以看到,從1997年到2005年,沃爾瑪實現了快速擴張,股價上漲,但是,為什么在2000年的時候成長速度又平穩了?我猜想這與互聯網有關,因為從1997年開始,美國的電商在互聯網里就開始了進攻。亞馬遜是1997年上市的,此后把電商攻勢做了起來。
但是,僅把線下的方式移到線上還不夠,因為線下跟線上消費不一樣。1999年的互聯網付款不是很方便,配送也不像現在這么方便。網上消費從頭疼兩個事,第一是付款,第二是配送。從電商角度來看,就算有很好的供應鏈,怎么把線下的客戶體驗做好?2000年左右,亞馬遜做了一個決定,建立自己的庫房,并把沃爾馬最強的IT人才請到公司當CIO,建立起了供應鏈,客戶體驗方面也做了調整,把線下與線上客戶體驗的概念融合到電商的模型里去。
從亞馬遜的股價走勢圖可以看到,亞馬遜1995年成立,1997年上市,剛剛開始的幾年都在虧錢。這跟中國的現象相似,唯一不一樣的是亞馬遜那時沒有花很多廣告費,而是投入創新的基本理念,把庫房建起來, 2000年的時候最大的投入是在線下的庫房、物流方面。
2003年開始賺錢的時候我們也繼續投入,并改變了投資模式,從電商慢慢往不同的方面發展,比如云計算、亞馬遜物流,為賣家提供供應鏈的大數據及網上服務,并且在平板電腦和閱讀器方面做很多投資。在數碼、數據方面也做了很多,比如在音樂、視頻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投入。
但是消費者很認可我們的投入方式,即時股價虧損,消費者可以理解原因是亞馬遜為客戶做創新,為客戶的體驗做投資。他們都認可這樣的投資會有回報。我們的指南針和方向一定是以客戶體驗為核心,可以看到客戶體驗這方面的創新服務。
此外,亞馬遜有自己的物流系統,而庫房里面的庫存都是機器人去做的,它不會因為過年而不上班,也不會因為生病而請假,它可以24小時都為客戶服務。
中國電商的全球啟迪
2011年,亞馬遜把第三方平臺帶到了中國,即把電商平臺開放給賣家?,F在在中國有15個物流中心,這是全世界除了美國之外最大的物流網、營運網絡。
亞馬遜也在打造全球開店的項目,把中國賣家帶到世界平臺,帶到美國、歐洲、日本。
中國現在有很多線下的公司希望往線上轉型。美國一些公司也經歷過了這種嘗試,但是很艱難。美國的傳統零售公司像沃爾瑪將如何改變,也在探索中,他們在嘗試線上和線下的運營模式。
中國與美國、歐洲、日本不一樣的是地理分散,并且人口收入不平均,這和別的國家很不一樣。這對于中國的電商來說,不論是本土電商還是外資電商,都是很大的挑戰。
此外,中國的移動市場發展速度很快,很多新的移動方面的購物模型很有可能就在中國發生。中國的社交平臺,比如微信已經在很多國家使用了。在微信、移動領域,中國電商的競爭可以帶給世界很多啟發。
未來的發展都將與大數據緊密相關,因為現在的數據跟15年前的數據不一樣,你的購物信息、配送信息等,都在數據庫里。這樣可以通過深入的分析,知道什么樣的客戶群是企業需要的,什么樣的客戶群可能喜歡什么產品,配合有針對性的廣告或不同的銷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