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對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寄予了巨大的希望。據媒體統計,自《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公布一個月來,《決定》中60項改革任務已有至少17項啟動。
主要有四大方面。其一,反腐倡廉,革除公款吃喝頑疾,被媒體冠以“26條鐵律”;將適時開展對領導干部住房、辦公用房、公務用車的專項清理工作,對違規多占超配的,一律清退。其二,司法改革,防范冤假錯案,司法公開成亮點。其三,民生領域,就“單獨二孩”、高考改革、延遲退休、養老體系等民生議題密集出臺政策,體現讓民眾分享改革成果的施政思路。其四,行政改革繼續職能轉變,抓緊“放手”,2013年12月10日,國務院再度公布取消和下放68項行政審批項目,并公布82項取消和下放管理層級的行政審批項目目錄。
形勢似乎一片大好,但《人民日報》刊文坦言,改革不可能皆大歡喜:的確,如今的改革,已經不可能勝敗皆服,更不可能皆大歡喜。面對觀念障礙、利益壁壘,不可能像觀光旅游般輕松,要想推進改革,先得有拿手術刀壯士斷腕、自我革命的勇氣。如果改來改去,自己盤子里的不動,專盯著別人碗里的,怎么能啃得動硬骨頭、打得好鐵?
財政收入當是政府的利益所在,好在財政收入有所回暖。2013年1~11月,全國公共財政累計支出11469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02億元,增長9.3%。11月份全國財政收入9125億元,比2012年同月增加1254億元,增長15.9%。
但同時,一個老問題又撲了上來:數據預示,2013年12月可能要突擊花錢24933億元,約占全年總支出額的17.86%。對比來看,2012年12月份全國公共財政支出僅20816億元。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院長助理曹明星教授稱,年底突擊花錢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對其不能一棒子打死。如果完全硬性將每個月的預算支出在年初就定一個固定支出指標,也有其不合理性,有時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一定負面的影響。
雖有合理性,但也無法掩蓋財政操作管理的不合理性。突擊花錢與我國現行的“12月關閘、來年4月開閘”的預算管理有關,一年的預算只允許用8個月的時間花,年底沒有使用完的錢要予以收回或減少來年的預算,這難免會造成年底突擊花錢的現象。在深圳市公共預算觀察志愿者吳君亮看來,一些政府部門在年底突擊花費的公共財政,主要來自項目經費。他從深圳市本級2012年部門預算(草案)發現,一些部門的項目支出經費比用于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的基本支出高出許多,個別部門甚至超出9倍。一些項目的名稱也令人費解。吳君亮舉例,政策研究部門的重大文件起草費、稅務部門的行業業務咨詢費、統計部門的統計咨詢服務費等,“這些項目的名稱聽上去比較虛,又缺乏支出明細,不容易接受監督,這就可能滋生腐敗,有的即使提供了一些支出明細,但仍然相對籠統,每筆費用的具體流向、是否存在預算過大等問題,仍難從中看出”。
到了年關,一些基層稅官就急紅了眼。據央視《焦點訪談》報道:宋金廷在河北省河間市黎民居鄉開了一個家庭作坊,前兩天,宋金廷接到鄉政府的通知,要補繳一筆稅款,說是臨時經營稅。一開始是6萬,村書記過去講情,講到1.2萬。當天宋金廷沒繳上這1.2萬元,第二天他又來到鄉政府,想要再爭取一下,可沒想到這一次繳費數額又變了,一夜之間稅錢從1.2萬漲到6萬。第三天一大早,鄉里就把他的家庭作坊給封了。
地方利益早已如虎。2013年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指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