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12月6日,在很多上海人的心目中,世界只發(fā)生了兩件事:首先是上海市PM2.5指數(shù)逼近800,其次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前南非總統(tǒng)曼德拉去世。頗具幽默感的上海人民用一句話概括了當天大事記:曼德拉爺爺死了, 我們也快了。
遙望北京多次淪為“霧都”, 上海人民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悄悄慶幸,雖然也喜歡開車出行,但生活在沿海濱江,別的不敢說,空氣一定是比北京強的。所以當人們發(fā)現(xiàn)上海引以自豪的地標東方明珠消逝在迷霧中的時候,那驚訝不下于1943年大洋彼岸突然被霧霾籠罩的洛杉磯居民。進而發(fā)現(xiàn),不只是上海,全國絕大部分城市都是十面霾伏的時候,人們內心的恐慌立刻超過了當時無知者無畏的洛杉磯居民——半個世紀以后不再困擾于霧霾的洛城居民仍然驚訝于自己當年的淡定。
見多識廣的上海人民從洛城想到倫敦,一時驚恐瘋狂搶購空氣凈化器,實體店售罄,連網(wǎng)絡店都被搶光。早已流傳于網(wǎng)絡、極具中國特色的各種有關霧霾的段子更是風靡,從冷嘲熱諷到食療菜譜,從改字易句的古詩名言到名校校訓,從對政府的調侃到抱怨,不一而足。聽到的最小聲音是從自己做起的呼聲,最聽不到的聲音就是:“這霧霾是否也有我的一份貢獻?”似乎沒有人愿意去面對一個事實:洛杉磯人民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經過媒體和專家的深入調查,才明白,給自己帶來諸多方便的愛車是霧霾的最大貢獻者。
再看看曼德拉的生命故事,這位年輕時候激進的暴力革命家從一腔熱血獻身革命到成為一介囚徒身陷囹圄,到后來因終止南非種族隔離、建造和諧南非而成為史上最偉大的總統(tǒng),并最終成為現(xiàn)代社會和平的象征。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良知扎根其中,面對假惡丑的時候都會有程度不同的憤怒和仇恨,當南非極端邪惡的種族歧視政策令年輕的曼德拉憤而起來組織反抗運動的時候,沒有人能指摘他的義憤,然而也沒有人能看到這種反抗的前途,因為那樣的憤怒最終充其量也只是更換一下欺壓與被欺壓的對象而已。真正的和平始于每個人內心的省察,認識到自己的罪污。如曼德拉自己所說:“我祈禱上帝給我和解的力量,監(jiān)獄不能帶給一個人什么,但是在這里,一個人至少每天都有時間去反思自己全天的行為,去克服一些不好的方面,然后發(fā)揮出內在美好的方面。”與他心中的上帝的和解使他能夠持守一顆內省的心,能夠寵辱不驚,在之后被追捧的時候也能冷靜面對,并發(fā)出這樣的聲音:“我不是一個圣人,除非你們認為圣人是一個不斷努力的罪人。”
曼德拉爺爺死了, 我們也快了嗎?
事實上,曼德拉不死,我們也不想。人生旅途中,邪惡會出現(xiàn),霧霾也會發(fā)生,關鍵是當我們面對這一切的時候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義憤填膺地指控工業(yè)企業(yè)無良,可以怒聲共斥貪腐官員惡劣,可以理直氣壯地指責政府不作為,我們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反躬自問:“這霧霾是否也有我的一份貢獻?”這是一個呼喚自省的年代,真實的自省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絕對的價值觀。
蘇格拉底說,沒有自省的人生不值得過。
拿撒勒人耶穌堅定地說:“來,跟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