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核心關鍵。1956年以來,機械總院近60年的時間一直從事裝備制造業共性技術的研究工作,是113戶央企中唯一以裝備制造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推廣為主業的科技企業,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機械總院積極參與航天航空、軍工武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核電裝備等國家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的推進與實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決定著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核心零部件生產加工基礎工藝的發展,對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機械總院也有自己的煩惱:加大科研投入還是產業投入?一邊是社會責任,一邊是市場發展。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在制造業轉型發展的大趨勢中為中國裝備制造業提供更強勁的技術支持?《國企》雜志記者為此對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下稱機械總院)院長李新亞進行了專訪。
《國企》:從技術層面來看,您覺得中國制造在國際競爭格局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和國際先進國家比差距在哪里?
李新亞:201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13萬億元,約占全球制造業的20%,與美國相當,已成為世界制造第一大國。我國的制造業綜合指數比德國、日本稍弱,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但高于英國、法國、韓國的水平,比印度和巴西更強。美國等工業發達國家均有高效強大的產業共性技術體系,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分工和聯系非常密切,產業創新發展的環境和競爭力都非常好。這是我國產業升級需要重點突破的關鍵環節。
整體來看,我國共性技術的科研相對先進,國外有的共性技術大部分我們都有,但少量技術如高端裝備制造的航空發動機葉片技術等基礎薄弱。但是,我們與國外最大的差距是,國內先進技術在社會中的應用很窄,大量仍然是落后工藝。因此,要實現我國裝備制造業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轉變,必須盡早下大力氣解決基礎共性技術的發展問題。
《國企》:多部委正聯合制定一份中國版工業4.0戰略——《中國制造2025》,即我國到2025年步入制造強國行列。您對這份規劃有何看法?您覺得到2025年共性技術研發和制造領域能否躋身強國行列?
李新亞:對于這個規劃,我們院一大批專家參加了咨詢研究工作,大部分課題我們有參與。我國是在特殊背景下開展《中國制造2025》的,德國是1.0、2.0到3.0再到4.0,分階段推進,每個階段解決不同的問題。我們每個階段都要涉及,共同推進。比如不僅要干4.0,還得干2.0未解決的問題;再則,發達國家用很長時間解決的問題,我國要在較短時間內來解決,所以我們面對的問題更多、更加復雜。
規劃中指的強國,是根據制造業強國指標體系判斷:第一方陣是美國,第二方陣是德國、日本,第三方陣是中國、法國、英國、韓國。我們的目標是2025年要進入第二方陣,2035年要進入第二方陣前列,2050年要與美國并駕齊驅。從共性技術角度看,實現2025年的目標基本沒有問題。我們和德國、日本比,工藝基本上都有,就差在技術優化、推廣上。
《國企》:機械總院是央企中唯一以裝備制造共性技術研究為核心業務的科研央企,那么基礎共性技術是指什么?它對中國制造起著什么作用?
李新亞:共性技術通俗地說是指“跨行業、跨產業、多類產品共用的技術”。比如當下的數字化制造技術,不同類、不同行業的產品,如航天、兵器、機械工業,制造過程或者產品本身都可以數字化。裝備制造業基礎共性技術是指應用于裝備制造業具有“產業共性技術”特征的技術。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簡單說由兩類技術支撐,一類是產品技術或叫裝備技術,一類是制造技術或叫裝備制造技術。由于裝備制造技術是各行業、各產業產品共同使用的技術,所以裝備制造技術是裝備制造業基礎共性技術。
裝備制造業基礎共性技術在產業發展、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的基礎作用,以及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已獲得廣泛共識。產業共性技術是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之間的橋梁紐帶,是介于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之間的技術,在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支撐自主創新和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點。只有采用高水平的制造技術,才能達到產品預期設計的標準、質量和功能要求。否則,再好的設計都白搭。
共性技術對中國裝備制造業轉型發展、向高端邁進起著基礎性作用。高端裝備是由高精度、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核心基礎零部件組成的,沒有零部件就沒有高端設備,就沒有制造強國。我國高端裝備制造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部分核心基礎零部件受制于人,主要依賴進口,無法自主生產。零部件生產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軟肋和痛點。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來看,除去設計水平達不到的因素外,核心基礎零部件主要是生產加工工藝的問題。沒有先進的生產加工工藝,就生產不出達標的高端裝備核心基礎零部件;沒有先進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就沒有高端的裝備。
《國企》:作為科研型央企,機械總院在中國制造的崛起中扮演著什么角色?
李新亞:機械總院已有近60年歷史,伴隨著我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而成長,目前擁有16家全資及控股子企業(公司),實行母子公司式集團管理體制。機械總院凝聚了我國裝備制造業制造技術研究開發最大的團隊,多專業最綜合的技術力量,形成了強大的市場優勢和競爭力。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機械、軍工、電力、石油化工、原材料、交通工具、環境保護等眾多行業的裝備制造領域。先后產生了4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1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95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人。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
我們作用重要,但是提供先進技術服務的角色,決定我們成不了臺前焦點。機械總院作為中央大型科技企業集團,通過引領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發展,助力中國制造崛起。我們一直重視裝備制造業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發和成果轉化,多年來在國家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建設、重大高端裝備制造和服務中小企業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中國大部分大型工程尤其是各項高精尖項目中都有我們的身影。所有這些,外界并不了解。因為我們只是幫助生產企業制造產品,為他們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生產線,提供技術服務。但是,我們在裝備制造業的歷史使命是永遠不可替代的。我們提供的很多技術、產品實現了“進口替代”,填補了國內空白,促進了國家以及整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國企》:科研央企一方面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又需要成為自負盈虧的企業主體,機械總院在發展中是否也面臨這樣的進退兩難?
李新亞:是的。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由各產業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建立了一批主要從事基礎共性技術研究的專門研究院所,50多年來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建立起比較先進的實驗研究基礎設施,培養了一支具有多種學科、經驗豐富、熟悉生產的科研隊伍。隨著改革發展,一些工業部被撤銷,機械總院也轉制成企業。國家對這些轉制研究院所在科研、創新中要起什么作用的戰略定位不很明確,對它們的科研創新沒有明確的要求。科研成了這些轉制企業自己的事情。這些研究院所在經濟上雖然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投入機制的缺乏嚴重制約了科研基礎設施的更新,使這支力量在基礎共性技術研究開發中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為行業和其他企業提供公益服務的能力大大削弱。
我們當下所做的科研和技術研發中,大部分是國家需要的科研項目和技術,是不能直接在院所內轉化為產業盈利的,在研發過程中就已經無償擴散到其他企業和行業中。我們一方面有業績考核,與其他企業一樣,另一方面國家的科研又不能不做,得承擔國家科研項目。所以,這是一個兩難境地。我們希望國家能給一個明確的定位,加大國家科研能力建設投入。
《國企》:機械總院對國家產業政策等方面有何期望或建議?
李新亞: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裝備制造業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擁有強大的從事產業技術研究的國立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共性、基礎性、前瞻性產業技術的研究開發。這些機構在彌補市場缺陷、加速技術擴散、推動企業創新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國家技術基礎平臺作用。
裝備制造業基礎共性技術發展的快與慢、好與壞,取決于政府而非企業。國家可以在以下幾方面有所作為。第一,持續穩定支持裝備制造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究。業界呼吁建設一批穩定的共性技術研發隊伍和相應機構。建議建立支持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的基金。第二,在政策和制度層面要大力推廣先進技術應用,逐步淘汰舊技術。我國工業中缺技術服務應用推廣的機構,是我國共性技術發展不如國外的重要原因。國家來承擔這個職能,是最有效率的方式。第三,加強政府對裝備制造業基礎共性技術發展的宏觀指導,建立官、產、學、研裝備制造技術研發機制。第四,構建新的產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發及服務平臺,充分挖掘現有科技開發資源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