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汽車制造業已經毫無爭議地占據老大位置。2009年,中國汽車業產銷兩項數據均已超過美國,分別達到1379.10萬輛和1364.48萬輛,比上年增長48.30%和46.15%,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
但是,中國汽車制造業至今在關鍵技術上仍無掌握,始終在核心技術上難以突破,導致關鍵零部件仍然受制于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場換技術”讓合資品牌忽視了在借別人技術時真正研發攻關自己的技術。
令人欣慰的是,自主品牌汽車在市場夾縫中闖出了一條路子。其中,長安汽車今年的表現更是引人關注。盡管上半年自主品牌整體市場份額不斷下滑,作為自主品牌的領頭羊,長安汽車卻實現了快速增長。今年1-7月,全國汽車銷售1330萬輛,長安汽車銷售149萬輛,同比增長26%。長安自主品牌汽車銷量73.58萬輛,居行業第一,占比55.8%,在前六大集團中占比最高。

在產品營銷方面,長安汽車也是精彩不斷,策劃了一系列有新意的品牌推廣活動。長安汽車贊助中央電視臺的《出彩中國人》,獲得了上半年第一的收視率,大幅提升了企業知名度。此外,長安汽車策劃了一系列品牌創新推廣活動,如發現南北、長安睿騁橫跨6國穿越新絲路等活動,非常有創意也非常接地氣。
長安汽車逆勢而上,得益于全球化一流的研發體系,也得益于現代化自主管理體系的建立,更得益于大力發展先進技術,健全試驗驗證能力。在汽車業急需奮發圖強的形勢下,長安汽車對國際競爭格局和產業發展有何創見?為此,《國企》雜志記者專訪了中國長安汽車集團黨委副書記、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副總裁朱華榮。
《國企》:您覺得中國汽車在國際競爭格局中處于什么位置?
朱華榮: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銷量的全球占比穩步增加,占據全球汽車市場銷售的1/4,成為全球最大、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其中,中國本土的自主品牌汽車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不小的進步,但總體差距還是很大。在全年2000萬級的汽車銷售中,中國品牌汽車總體份額還不到1/3。前六大集團所有自主品牌總和579萬輛,還不到排名第六福特的663萬輛。近一年來,中國品牌汽車的占有率是在下降的。在國際化方面,中國品牌汽車還處于起步階段,仍以簡單出口貿易為主,形式較為單一。
《國企》:與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相比,中國汽車業的差距在哪里?中國應該學習他們什么?
朱華榮:第一,最主要的差距還是品牌的差距,中國品牌汽車主要集中在低價、低端市場。品牌的差距又集中反映在核心技術能力掌握、企業體系競爭力打造以及品牌建設投入等方面。
第二,中國自主品牌在規模上是有問題的。我們大多數的產品集中在1萬輛以下的銷量,這是很大的問題,沒有規模經濟。比如哈弗(Haval)這樣的經典產品,銷量算大的,大數據也就是20萬輛,是比較不錯的。但是,全球經典產品一般都是在70萬輛甚至100萬輛的全球銷量,相差5到10倍。
第三,中國品牌抵御風險的能力比較差。每年7、8月份,我們的占有率會大幅度下降。這意味著未來每年增長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或者出現5%以下微增長的時候,中國品牌的占有率會進一步下降。
第四,研發差距很大。中國四大汽車集團的研發費用、自主整體加一起約20億美金,和大眾、豐田、通用任何一家比起來都遠遠不足。他們是我們的5到10倍。
第五,結構差距大。中國汽車產業還有一些沒有做到位的領域。比如我們的利潤來源,國際成熟汽車市場,服務這個領域應該占60%,而我們中國汽車產業一般在這個領域做得還不夠。
無論是德國、美國,還是日本、韓國,汽車工業發展都已歷經數十年,有的甚至經過了上百年的發展,對于汽車產業規律的把握、經驗的總結、核心技術的積累以及產業鏈條的管理,都已經較為完備。中國品牌汽車的發展真正來講也只有30多年,對于汽車產業規律的認識還很不足,還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斷學習,比如掌握汽車研發技術、精益制造、支持自主品牌消費文化的培育、國家汽車產業政策的完善等。
《國企》:您覺得中國該怎么做才能成為汽車制造強國?
朱華榮:作為企業,首先要有發展自主品牌的使命和戰略舉措,并按此去努力。這是內因。無論多么困難一定要堅持自主創新,發展我們自己的能力。說一萬道一千,大家不買自主品牌,就是你的產品不行。自主創新是自主品牌未來能夠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站在國家這個高度來說,自主創新才能從現在的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當然,自主創新要掌握核心技術。
但是,我們所謂的自主創新,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自己來閉門造車。全球的資源是開放的。這對于我們中國任何一個汽車品牌的機會是一樣的。你站在阿爾卑斯山頂看,可以看到全球資源非常多,可以為中國品牌所用。
外因方面,國家要從戰略上重視,把汽車工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在產業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自主品牌汽車強有力的支持。同時,從國家層面,聚焦資源,重點突破核心技術,或扶植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整車或零部件企業。最重要的是政府率先消費自主品牌,對我國消費者做出表率,引導和培育消費自主品牌的文化。
《國企》:互聯網正深刻影響著中國制造業,汽車互聯網化也在漸進式發展。您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朱華榮:毋庸置疑,互聯網正讓人們的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互聯網汽車也在隨著人們的消費需求的轉變不斷上演跨界聯合。不論你接不接招,互聯網汽車都已經來了,這是大勢所趨。對于車企,如何更好地適應、滿足消費者對車聯網的需求,才是關鍵。
《國企》:您覺得汽車制造業將向何處轉型?長安汽車在這方面有何規劃?
朱華榮:兩個方面。一個是制造業要向制造服務業轉型。這不僅僅是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也是更好地贏取消費者的關鍵。另外一個就是制造業與信息化融合,進行制造業轉型升級。制造業利用信息化技術,也包括互聯網技術,制造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對市場的反應更快,對用戶需求把握更準。
《國企》:您認為國家在汽車產業政策等方面還有什么地方需要完善?
朱華榮:首先,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汽車產品開發周期長,一款新車開發至少要3~5年時間,因此需要政策保持一定的穩定性,短期的刺激政策反而不利于汽車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其次,對自主品牌支持的力度應該再大一點,現有的支持力度還很弱。最后,針對汽車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國家應該制定汽車企業“走出去”的服務體系,提升中國品牌汽車的海外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