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一個隱秘的風險,地方政府債務,終于有了官方的說法。
國家審計署2013年12月30日發布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數據,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6988.65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9256.49 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66504.56 億元。實有債務加上或有債務合計高達30萬億,超出預測高限。
從官方的審計結論看,似乎還樂觀: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但我們同樣可以質疑的是:地方債的數量和質量是否準確?切莫小看地方官員的勇氣和智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財政體制的缺陷導致政府用錢的詭異方式:歲末年初,在一些基層政府出現了求人花錢的奇葩景象。在地方財政官員看來,年年喊打的突擊花錢亦有一些苦衷,比如政府采購走流程需要幾個月,一些項目到年末才能撥付資金;又比如,政府擔心年末入不敷出,因此到年底才支付本已讓企業墊資的一些建設項目。除去政府債務,國企的負債也是變相的行政行為。至2013年9月30日,中國鐵路總公司總資產4.84萬億,負債3.06萬億元,稅后利潤-17億元。
中國鐵路投融資既有模式以銀行貸款、債券發行等路徑依賴性、低交易成本融資模式為主,目前,中鐵總的資產負債率已快速爬升到62.6%的高位,但2004年末鐵路資產負債率卻只有26.6%,2007年也不過42.4%。業內人士表示,為了解決鐵路資金緊缺問題,比較可行的思路是:首先,提高鐵路自身的盈利能力,包括運價市場化(提價)、提高鐵路系統的管理經營能力等。其次,給予政策補貼,包括允許土地出讓、稅收優惠、公益性鐵路給予補貼等。然后,在以上基礎上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鐵路,例如投資區域性鐵路及支線建設,投資鐵路發展基金等。
看出來了吧,國企出了麻煩,一是靠政府政策補貼,二是讓老百姓買單,總之是行政方式。只是,中鐵總裁白中仁自殺,說是因為被債務逼的,這讓人起疑——有政府兜著,輪到你跳樓嗎?
不管政府是否能兜得住,所有的經濟損失都是社會承擔。于是,有政府背書的銀行也不是萬能的了,也許會破產。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北大經濟國富論壇”上表示,銀監會正在醞釀加快推出銀行破產條例。“未來要讓市場說話、讓資本說話,如果商業銀行最后資不抵債,就會退出。”
對此通俗的理解就是,國家不再為儲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兜底,允許銀行破產倒閉,一旦有銀行破產,儲戶的存款將由存款保險機構賠償,但賠償有一定限額。根據目前透露的消息,儲戶在單個銀行的存款,最大賠付額度可能是50萬元,超過這一限額的存款部分,將得不到賠償。目前在金融穩定理事會的24個成員國(地區)中,只有南非、沙特阿拉伯和中國沒有建立。值得注意的是,存款保險制度在全球通行的一個做法是,只對自然人存款承擔賠付責任,企業存款不在賠付范疇之內。
小產權房曾被許多人當成家里的銀行。對小產權房的處置,議論莫衷一是。近日,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上,學者黨國英認為,購買小產權房是弱勢群體,對于已經存在的小產權房,政府可以讓步;對于在建、在售的小產權房嚴查。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說,已經出現的小產權房雖然不合法但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實,對于小產權房政府早就該解決,不該含糊不清,一直拖到現在。
說這話的都是學者,或學者型官員。而真正掌握權力,真正代表利益集團的人,輕易不會出來說話的,但下手特別有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