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生能力包括很多不同的方面,本文側重研究中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應試教育使學生的知識面狹窄,自身的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施展,從而限制了學生的就業,這是教育上存在的問題。學生的讀寫能力薄弱,對他們將來就業、生存發展和實現人生目標起著關鍵的作用,也是教師與學生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中學生; 讀寫能力; 文理分科; 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就業形勢的現狀與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
由于受到金融風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使得就業的前景不容樂觀。在招聘會上,常常見到應聘者四處發簡歷,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企業,他們也不敢向應聘公司提什么要求,大家都抱著只要能找到工作就行的念頭。最近看了一篇報道,說的是一名大學生在應聘過程中屢戰屢敗,而身邊的大專院校的學生卻紛紛找到對口的行業。于是他自扁身價,故意降低學歷,前去應聘。有些人或許會把這件事看作是一件趣聞,但是這類事情卻真實存在著。大學門坎越來越低,就業門坎日漸增高。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金融風暴是罪魁禍首,但是事實上,我們自身的問題也在所難逃。這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教育上存在的問題,一個是我們自身能力的問題。
(一)教育上存在的問題
應試教育是中國教育的現狀,老師成為了教學的工具,學生變成了學習的機器。這使得老師只是傳道授業,學生只懂得學習。我認為,應該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接受全方面知識的環境,致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坦然地面對就業壓力,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自身能力的問題
通過這幾年從教的經驗,筆者認為當今的中學生學習語文最缺乏的就是讀寫方面的能力。現代的中學生普遍都存在讀寫能力較差的問題。他們拿到一篇現代文,往往抓不住文章的要點,而是習慣于老師的講授;對文言文更是不會斷句、釋義;一般的正常應用文也不會寫,勉強寫出來的也是錯別字連篇,標點符號不會用,語言匱乏,詞不達意,病句很多。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現在社會已經變成了一個網絡社會,大家習慣于依賴這種便捷、快速的溝通方式。漸漸地,寫作能力正在逐漸地退化。試問,現在的年輕人,還有誰愿意去寫信、寄信呢?學生早已習慣與手機電腦為伴,不再重視寫作,一到寫作文的時候,就去上網搜索好詞好句,但是網絡上的信息未必都是準確的,這就給學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因此寫作能力的提升,主要靠閱讀積累。
還有語文課偏重于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對于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重視不夠,也是原因之一。很多教師在講課時,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滿足于讓學生知道課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以及寫作特點等,再花部分時間講解語法、修辭、邏輯理論知識,似乎這樣的教學就大功告成了,好像學生掌握這類知識越多,就越優秀。因此老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學,學生沒有什么獨立思考的機會,只是做一個課堂里的接受者,當然讀寫的機會也就相應地減少了。 筆者并不否認傳授知識的必要性,因為沒有知識做基礎,能力也是難以迅速形成的。在課上,老師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工具,講授一些字、詞、句的基礎知識,做一定數量的練習都是應該的。但是,我們必須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從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工具的能力來說,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更多地注重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讀寫能力。這種能力是一種學生自身應該要掌握的能力,而不是教師賦予學生的能力。
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對策
要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呢?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讀寫結合。適當而有效的多讀,要帶動適當而有效的多寫。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讀得好,才能寫得好。”現代教育還是缺乏讓學生讀的培養,有的人認為,中國人天天都在講漢語,為什么還要在教育中突出閱讀呢?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初中階段更應該強化閱讀,這樣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學生們通過不斷地讀來感受文章,慢慢地再把這種讀轉化為寫,最終實現讀寫結合。閱讀與習作是語文學習的重頭戲。而讀寫結合又是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最佳途徑之一。茅盾說:“光讀不寫,眼高手低;光寫不讀,眼低手也低。”可見能力的培養是何等重
要的。
(一)要做到讀寫結合,還可以運用一些老師積累的好經驗
例如:有的老師把一篇課文的閱讀同一篇作文的寫作直接對口結合起來。如初中課本中的《藤野先生》,老師上完這篇課文,馬上就讓學生寫《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師》,因為剛剛上了這節課,學生肯定對文章中所描寫的老師印象深刻,加上老師的引導,學生就會對想要寫的老師的形象漸漸明朗。再結合一些文章中的優美語句以及自己平時所積累的好詞好句,就能比較順利地進行寫作。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老師會要求學生仿造文章的寫法寫一篇演講稿,或者是競選班干部的演講。有的老師在作文指導時還引導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課文或閱讀有關范文。這樣就可以在讀中寫,在寫中讀,啟發他們從課文或范文中學習語言或某種寫作技巧,如指導學生寫暑假生活的作文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看魯迅的《故鄉》和《社戲》這兩篇優秀的文章,從中學習寫人和寫景的方法,讓學生從閱讀過的作品中提高寫作能力。
(二)朗讀的必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中學的教學中,這種形式運用的不多,更多的是依靠老師滔滔不絕的講授。其實,我們應該試圖改變這種舊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而不僅是一個聽眾。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他們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通過閱讀,讓學生感受文章的美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閱讀,幫助學生在不經意間記下了許多好詞好句;通過閱讀,使學生為寫作奠定了基礎,密切了讀和寫的聯系、語和文的聯系,也培養了語感,提高了自己的讀的能力。
當然,也要防止另外一個問題——光讀不講。這種方式只適用于小學階段,對于中學生來說是不適用的。教師應該對新的課文進行啟發式的教學、指點,提出要求,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查閱工具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必要時做好筆記,然后與同學討論,當眾閱讀,講解詞句,分析內容,由同學或者老師進行補充。對于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學為主,通過朗讀去發現問題。
(三)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能力差異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能力差異規律使我們認識到,在學生能力的發展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因此,教師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方法了解并掌握學生能力的差異,從而對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和方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許多教師比較偏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從古到今,教育家們都非常關注學生個性差異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課外,教師應該多和學生溝通,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某方面有專長的學生,應該多多鼓勵,給予機會,通過班會或者興趣小組讓學生發揮自身的優點。只有教師掌握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每個學生才能在課堂上保證效率,樹立自信心,建立學習的興趣。
21世紀是一個人才競爭的世紀,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畢業生的失業率大大增加,這不僅僅是教育上存在的問題。對于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找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并努力克服,掌握讀寫能力。教育者已經意識到,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讀寫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展現自我才華,就不能很好地推銷自我,更何況面臨著如此激烈的社會競爭。因此,中學生教學要本著“以就業導向,以能力本位”,提高學生的自我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鴻苓,張銳.中學譽為教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2]陳琦.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韋志成.語文課程教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韋志成.語文學科教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倪文錦,歐陽奴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倪文錦,韋志成.語文考試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7]曹日昌.普通心理學(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8]曹日昌.普通心理學(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作者簡介: 陳珊珊,女,1985年生,漢族,南安,中技二級,大學本科,研究方向:中學生語文讀寫能力的培養。
(編輯:董 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