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課堂,有效的軸問題設計應該是設計得科學、精煉、呈線形的慧問、引問、追問結構,能引領學生盡快走進文本世界,創造性地感悟并表達,并能對語言文字進行準確運用,從而讓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關鍵詞】閱讀教學;軸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教學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軸”問題,不僅可以讓教與學環環入扣,呈序列化推進,而且是教學目標達成的基礎。沿“軸”問題展開教學,課堂引問得有序,追問得更智慧。
一、追本溯源:問得“科學”
(一)研讀課標,把握教學的航向
《語文課程標準》是我們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準繩。只有把握課標,才能把握語文教學的航向。特別是2011版新課標,是在原有課標的基礎上,吸納了許多專家和一線老師的寶貴意見,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要求,這也是新課標的亮點,表述得更準確、清晰,對我們當前的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課標的研讀,一定要結合教學實踐,要將課標的要求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讓理念盡早“落地”,在教學實踐中體會我們應該教什么,我們應該怎樣教,圍繞什么樣的主線去推進?在語文課堂滲透語文意識、課程意識。
(二)細讀文本,扣準教學的內容
王榮生教授最近幾年對全國十多位名師的課例進行了一系列的點評,最后他得出一個結論,即我們很多教師在對語文課程和教學內容的把握上有了錯誤的概念,他們把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畫上了等號,而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密切相關,但又應該完全是兩碼事。
蘇教版教材中不乏文質兼美的文章,其中三年級課文《小露珠》以童話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都充滿了喜愛之情,從而表現了大自然的和諧與美麗,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課文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于一體。這樣的課文應該教什么呢?我認為可以教的不是童話本身,而是借助這篇文章的表達形式,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賞讀以及對文章內涵的體悟,來訓練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在朗讀、概括、對話、交流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那么,抓準教學內容,課堂問題設計也隨之發生改變。
(三)尊重學情,把握問題的向度
課堂提問,就要對學生的學情有所掌握,教師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進行提問,不宜太深又不宜太淺,淺顯的問題會消退學生的學習熱情,而難度大的問題容易造成“思維卡殼”,長期下去會對語文學習產生畏難情緒。課堂上,教師要明確把握本課的學習重難點,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努力設計適合學生發展和成長的課堂軸問題,這樣才能把教學內容引向縱深,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二、正本清源:問得“精煉”
(一)問題設計的精煉
一堂課四十分鐘,教學時間雖短,但是依據教材所涉及的教學內容非常廣泛,如果教師面面俱到、全盤教學的話,這完全是與新課改理念相違背的。教學中,教師應具備整合教材內容的能力,對教學內容進行細致鉆研,把握其中的學習重點,以點帶面,實現高效教學。同時緊扣單元目標,結合學生實際,從諸多知識點中提煉出精華要素,進行課堂問題的線形設計。
(二)課堂推進的線形
特級教師薛法根上課總是那么簡單,輕松,不像是在上課,倒像是在和孩子聊天,在輕松愉快中,卻讓學生積累了書面語言,提升了素養,又發散了思維,真正實現了“老師簡簡單單教語文,學生輕輕松松學語文。”
薛老師執教《霧凇》時,整節課就圍繞“霧凇、霜花、霧氣、水汽”四個詞語展開教學:首先是對這四個詞語的默寫;然后是對這四個詞語的擴充:閱讀課文,到文中找出詞語補充這四個詞語;接下來聯系課文句子理解這四個詞語;最后是到文中找出這四個詞語相應的句子閱讀,體會霧凇形成的過程。就這么簡單的幾步,由詞句到篇章;由書寫到理解意思;由閱讀到體會表達方式,學生學得輕松卻很扎實,老師在課堂更是游刃有余,得心應手。
三、循序漸進:問有“梯度”
課堂問題是教學目標達成之主線。既要有廣度、深度,又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循序漸進,問有梯度。
(一)啟發思考的引問
課堂上,教師的提問應該能夠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文本、感悟文本的欲望,這樣的提問才是積極而有效的,且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下,學習會更加主動,效果更加明顯。相反,如果問題過易或過難,都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或抑制心理。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讓學生有不動腦筋就能輕易答出的懈怠,要讓學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二)刨根問底的追問
課堂上,老師要巧妙地圍繞軸問題追問,使軸問題以線形結構展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扎實的基礎知識、過硬的基本技能,還能對學生能力的形成、創新思維的培養以及個性品質的錘煉起到很好地促進作用。學生語言表述模糊時,追問可以使學生表述更加明確;學生思維深度不夠時,追問使學生回答更加深刻;學生回答雷同簡略時,追問使學生回答新穎、具體、適時。有創意的追問,是教師課堂機智的充分表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有效的“軸”問題追問中,教師和學生才能以思考著、發展著的生命體而存在,并互相影響,產生共生效應。
(三)因人而異的慧問
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關注每個孩子的全面發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對知識、內涵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提問時,對于接受能力強又積極發言的同學,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歸納概括理解分析類的問題,有助于他們對自己知識結構的再深化、再提升。而對于內向的學生,要積極給他們提供發言機會,讓他們也能體驗到發言成功的愉悅心理,從而不斷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線形問題設計的線形序列性推進,關鍵在于教師對課程目標的準確理解,對學情的清晰把握以及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
(編輯: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