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習作離不開生活,本文敘述了教師如何抓住契機,引導學生習作。
【關鍵詞】學生;習作;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作文是生活的必需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新課程理念的感召下“生活處處皆語文”已經成為語文教育者的共識。學生學會表達,才會用筆把想說的話書寫成文字,把口語性的表達變成書面語的形式。同時,還要培養和激發學生有主動交際的愿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交流,從而在此基礎上提高寫作能力。
一、巧抓生活契機,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生活是多彩的,喜怒哀樂,美丑善惡無時不在我們身邊發生,可是我們往往對此熟視無睹,忽視了它的存在,更沒有仔細去觀察,去想象,喪失了寫作的好素材。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捕捉教育契機和寫作契機的職業習慣,只有如此,才能引領學生去捕捉生活的具體情景。
(一)關注自然
自然界帶給我們花紅柳綠,送給我們風雪雨露,我們要適時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動描寫。例如,大雪過后,我帶領學生來到操場上觀察雪景,讓大家談看到雪景的第一感受,用詞語或句子表達。第二步,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感官親近雪景,說自己的體會。第三步,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觀察雪景。第四步,自由活動。活動過后,學生習作有話可說了。天晴后,我又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感受晴空下的雪景,重點引導學生觀現象、說感想,豐富寫作的內容。
(二)關注小事
每天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很多,這些事只要稍微留意,細細體味,都是學生筆下的好文章,教師經常地把這些瑣碎的小事作為寫作的素材,學生的思維才能發散出去。比如,一年級教室的講桌上放著許多沒人要的鉛筆,就可以“講桌上的鉛筆”進行了一次說寫訓練。先對學生說:“這些鉛筆怎么跑到這兒來了?他們是不是很喜歡我呀?”一聽這話,學生們都笑了,話題就有了,創作的靈感也隨之而來了。
(三)關注媒體
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學生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受到媒體信息的影響,關注媒體信息,感受國內國際事務對自身的影響,是學生親近社會,融入社會的好機會,也是語文教師進行寫作指導的最佳時機。在“神十天宮對接嫦娥玉兔奔月”的日子里,許多教師把“走近神十”作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讓孩子經歷了:看電視了解——查資料深究——課堂交流深化——作文表達。關注“神十”飛天的進展,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求知欲,還使他們積累了創作的素材,增強了他們觀察社會、認識社會的能力。
二、巧抓活動契機,教會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活動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可是學生往往在活動中只注重熱鬧的情景和自身的感受,忽視了活動細節的感悟,這就要求教師喚醒學生沉睡的思維,讓學生在活動中去觀察、去思索、去探究、去感悟。
(一)切割活動過程,引導觀察方法
在“記一次活動”的習作練習,要求寫好比賽場面。為了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有話可說。習作前,我特地組織學生舉行一次拔河比賽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細致地觀察。我先指導學生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把拔河比賽切分為比賽前、比賽中和比賽后三個場面。啟發學生把重點部分“比賽中”再切分開來。要詳寫那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一場;要寫出扣人心弦在哪里,這樣學生就容易把握住重點。我告訴學生寫場面描寫時,還要注意多方面的因素,如天氣、景物、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在場面中,我們不可能一筆就全都寫出來,因此寫場面時,就要考慮先寫什么,后寫什么,要有一個較為合理的順序,還要注意詳略得當,有條不紊地把各種因素組合成一篇文章。終于,在我的指導下,學生順利完成了本次習作。
(二)規劃系列活動,引導跟蹤觀察
作文是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語言的綜合結晶。真實的作文離不開細致觀察,要想觀察仔細就要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機會,可以在班里設置“生物觀察角”。引導學生通過親自觀察將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成日記,這樣學生寫出的日記就很真實,很生動。比如讓學生自己種蒜苗,觀察蒜苗種植、發芽、成長的過程,進行蒜苗種植展覽等。這個活動不但鍛煉了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付出與收獲的幸福。
(三)利用少先隊活動,進行體驗觀察
利用少先隊活動的過程進行寫作訓練,無疑是一項一舉多得的好事情。比如,為了倡導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友愛精神,在班內開展“一幫一”活動倡議。要求全體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能互幫互助,并請老師配合,做好幫對組合工作。然后,讓學生總結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并為繼續進行“一幫一”活動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鼓勵學生要把“一幫一”的友愛精神繼續發揚下去。最后,整理成文,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一舉多得。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聽說的,我容易忘掉;看到的,我能理解;只有親自做了的,我才掌握得很牢。”當學生感到有一滴圣潔的露珠滴落在靈魂深處的時候,當學生被沒膝的豐草所震撼的時候;當學生被蜻蜓的薄翼感動莫名的時候……憑借符號與語言、自然與生靈、真誠與熱情打開的思路就會一個個涌現出來,使學生的作文走向趣味與生動,走向豐富與真實。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