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 在眾多文體中,詩歌的地位尤其重要。初中生的世界正像詩一樣多姿多彩,讀詩、寫詩正是學生的天性。新詩教學一定要讓新詩內蘊的詩情、詩意釋放出來。
【關鍵詞】新詩教學;詩意課堂;詩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新詩常態課教學中師生表現出的真實狀態著實令人憂 慮:要么是天馬行空莫測高深的一通胡侃,要么是枯燥無味的文學常識佳句品讀賞析之類的馴化,其結果必然是教師怕教學生厭學。針對這一情況,筆者開始了對新詩教學的一些思考。
一、從生命成長看,初中階段正是人生充滿詩意的時段
初中階段正像詩一樣多姿多彩,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總是用自己獨特的視角關注著自我的成長,關注著他人,關注自然和社會。新詩以自由的形式、豐富的意涵、真摯的情感和直率的陳述吸引學生,懵懂情懷匹配著朦朧詩情,因此學生中有很多讀詩寫詩的故事。他們喜歡舒婷的《致橡樹》,是因為作者以詩的形式讓他們找到了情感溝通的渠道,讓他們學會了述說懵懂的愛情;他們喜歡林冷的《不系之舟》,是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不系之舟,都渴望朝著自己的夢想航行,同時學會了表達青春歲月里關于未來的憧憬。
二、從教材編寫看,初中語文對新詩是偏愛的
蘇教版教材十分重視新詩教學。七年級新詩有《冰心詩三首》《周總理,你在哪里》《再別康橋》;八年級有《我驕傲我是一棵樹》《有的人》等;即便是九年級面臨中考,教材也相當重視新詩。不僅有余光中的《鄉愁》這樣的抒情佳作,而且還用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安排了魯迅的散文詩《雪》和《〈雪〉四人談》,以《詩人談詩》的形式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去讀新詩、賞析新詩。
雖然新詩不在中考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考查之列,但是教材給它以足夠重視,可見編者對新詩價值的肯定和新詩教學的重視。新課標下新詩具有聽、說、讀、寫能力訓練功能,但是教者如果僅為了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而教學,那原本詩意盎然的課堂必定沒有生氣可言。教材對新詩的偏愛其實是對學生成長的關注。我們教者要有所領悟,并對新詩教學予以足夠的重視。
三、從實際操作看,新詩教學是可以詩意盎然的
(一)課前鋪墊,引領學生走進新詩殿堂
新詩藝術手法異彩紛呈,讀者只有對詩人的藝術手法有所了解,才能夠深得其中情味,才能夠和詩人產生共鳴。而初中學生對于這些來說是陌生的,別說朦朧派象征體,即便簡單到節拍押韻,他們或許會有朦朧零碎的感知,但是肯定不能真切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學生在不了解詩人的藝術手法的狀況下讀詩,比盲人摸象好不了多少。
詩歌是一個神奇的殿堂,教師有責任將學生帶入殿堂,讓他們感受新詩殿堂的瑰麗。當然,關于新詩的認知無法在課堂實現,所以在新詩教學前,教師可以編寫關于新詩的教輔資料,介紹新詩佳作,介紹著名詩人,介紹詩歌藝術技巧;給愛讀詩、愛寫詩的學生介紹一些詩歌的故事、詩歌的常識。這些對營造詩意課堂幫助極大。
(二)還原意境,給學生一個充滿詩意的空間
好的詩歌都會有一種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遠、清新,使人讀后感受到它的詩味濃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詩意課堂的關鍵之一就是還原詩歌的意境美。
有位專家教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前,把課堂裝扮成祭奠總理的靈堂,營造出一種悲痛愛戴交織莊嚴肅穆的意境。教學效果的確也很好,評課時也是一致好評。筆者認為,這樣靈堂式設置,雖然完成對詩歌主旨的揭示,卻破壞了原詩唯美深情又奔放的格調,是對原詩意境的破壞。
還原意境主要是將詩歌中的一些自然意象再現出來,以達到意境再現的目的。在教學手段單一的年代,這樣想都是奢談,但是今天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實現意境的還原。筆者在教學生讀《雨巷》時,錄像播放江南雨巷的畫面,讓學生置身雨巷之中;錄像播放那個時代梳妝打扮的又打著油紙傘的姑娘走雨巷的動態畫面,讓學生作為美的瞬間的見證人。伴隨影像這些唯美的畫面,學生在誦讀《雨巷》。戴望舒曾經在雨巷的盡頭站著寫著、朗誦著《雨巷》;而如今學生們在雨巷的意境中讀《雨巷》。意境還原,這樣的課堂氛圍詩意已經在蕩漾。
(三)讀寫結合,讓詩意之花綻放
詩歌是詩人靈感的迸發,是藝術才華的結晶,所以教者不必回避詩歌的解讀深度,同時鼓勵學生創作有一定藝術價值的詩歌。筆者在詩歌教學之初,就讓學生清楚我的教學計劃與目標。我對學生的要求就是:析詩,能再現藝術魅力;作詩,要有詩人的情懷。
首先,通過課前準備,學生已經了解詩歌創作的流派以及詩歌創作的藝術手法,已經讓學生走進詩人靈魂的世界,筆者就可以和學生一道,品味詩人創作技巧之美,感受詩歌藝術魅力。在教學《再別康橋》時,我甚至找來徐志摩當年創作《再別康橋》的初稿,讓學生對作者修改前后的稿件加以比較鑒別,從中找到詩人在結構和藝術表現上匠心獨運。
詩歌創作,要在詩意滿懷、激情四溢時完成,不可以勉強學生創作。既然已經營造充滿詩意的課堂,不寫寫詩實在可惜。于是我要求學生在課堂隨筆中嘗試著創作自己的詩歌,鼓勵多寫。“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他們一般都是拿綿綿的秋雨、蕭瑟的秋風、凋零的落葉……來渲染內心的惆悵情懷,有的居然可以堪稱佳作。將寫得成功的拿在課上與學生共賞。我讓寫詩的學生談詩歌創作構思和藝術手法,我讓其他同學談讀詩的體會。因為我知道學生不可能人人都掌握并且成熟運用詩歌元素,所以我不勉強學生人人都創作出好的詩作。不過我依然要鼓勵學生都參與詩歌創作當中去,指導學生用詩記錄自己詩樣的年華,讓學生在詩歌的王國里自由翱翔,讓學生在詩的世界感知真、善、美。
也許新詩教學的效果不會那么直觀,但是作為教學的一環,新詩對學生的成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語文人有義務將新詩教學作為突破口,讓新詩的課堂綻放詩意的花蕾。
參考文獻
[1]喬改琴.朱光潛論文學趣味的培養[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2]李建國.初中語文現代詩教學策略和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