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解與表達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教師要注重發揮教材教學價值,重視表達方式教學;要在口語交際、寫作訓練和綜合性學習中進行表達方式的滲透和應用訓練;要結合課外閱讀和其他學科的學習,運用、鞏固表達方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表達方式;掌握與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情感、理趣,受到思想啟迪與心靈熏陶;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理解,提升語用能力。理解與表達,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筆者在此重點談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表達方式,并在語文實踐中加以運用和鞏固。
二、掌握與運用文章表達方式之重要性
閱讀一篇課文既要關注其內容,又要關注其表達形式,舍其一,則不是完整的閱讀過程。教師要引領學生在課文中“走一個來回”。為此,《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中國傳統語文教學所推崇的聽、說、讀、寫,都是在認識、理解、欣賞、運用表達中進行的。教科書編者也將文章的表達方式作為一個重要依據,來設計教材。在教學目標的確立和教材編選的思路上,《語文課程標準》淡化了以表達方式為標準組織單元的特色,而是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盡管如此,教師在教學時仍不能忽略語文閱讀知識與表達技巧的傳授。首先,從第三學段開始,閱讀目標對不同文體進行了分別表述,即分別就說明文、敘事作品、詩歌提出了閱讀目標。
對文章表達方式的體會與運用是學生學會閱讀、學習作文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閱讀教學環節設計不能不引起教師關注的一個重要內容,這是因為表達方式是文本形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文本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觀點的一個手段。任何文本材料,不管其性質或用途如何,都離不開表達形式,沒有表達形式就不能構成文本材料,不能形成口頭語言。為了更清楚、更準確、更傳神或更有力地實現作者或述說者的目的,作者或述說者必然會借助多種表達手段。其中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這五種表達方式,當屬最基本的表達技巧。因而,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學習和掌握這些表達方式,是準確地閱讀、感知、分析、理解文本材料的有效手段,也是反映客觀事物、寫好各類文章的重要而且必要的條件和能力。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不同表達方式和體裁的特點來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且要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原則,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涵,欣賞表達方式。
三、掌握與運用文章表達方式之策略
(一)發揮教材教學價值,重視表達方式教學
教材是師生共同學習語文的重要讀本,其科學性和規范性是普通讀物無法比擬的。教師應發揮其教學價值,培養學生理解與表達能力。不能憑自己好惡,隨意地肢解、取舍教材,破壞其系統性和科學性;而應以新課改和新課標的視角,審視教材,挖掘教材,從中提取相應的知識,達成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塑造人格的目標。現行語文教材的編排逐步走向科學、合理,而作為教材的使用 者——教師和學生,也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發揮其教學價值。教師不能迷信教材,把教材當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經”;相反,要做到超越教材,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教師不能做教材和參考書的奴隸,而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背景,對教材進行科學處理,賦予教材中一個個沉默、靜止的方塊字以“鮮活”的生命,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親密接觸”獲得情感體驗和文化熏陶。
(二)在口語交際、寫作訓練和綜合性學習中,進行表達方式的滲透和應用訓練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中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閱讀過程中適當地認識課文的表達方式及其作用,可以提高學生“聽、說、寫”的質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閱讀中學習到的表達方式作為一種手段和技能,指導聽、說、寫,從而培養學生善于聽、善于說、善于寫的技能。比如辯論活動中,要辯論就得抓住并剖析對方的觀點、材料,聽對方議論的是什么,看法是什么,用什么材料來支持他的看法,然后抓住漏洞,選準角度,組織語言,進行有根有據的反駁。形式服從于內容,寫作訓練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表達需要來確定表達方式,或記敘、或議論、或抒情,或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或通過引經據典來闡述事理,或通過生動的比喻來形象地描摹事物,或運用排比來酣暢淋漓地直抒胸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寫出好文章,才能達到表達的目的。而如果頭腦中缺少這些表達知識與技巧,事情就說不清楚,人物就刻畫不好,事理就講不明白,情感就不能抒發到位,致使文章不能有效地實現自己的寫作意圖。此外,綜合性學習也是展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舞臺,是能夠為學生搜集、分析、處理、利用、傳達信息提供體驗和實踐的空間。這個過程中的任何環節都離不開各種形式的表達。
(三)結合課外閱讀和其他學科的學習,運用、鞏固表達方式
據筆者調查了解,除了語文課學生在學習語文,課余時間學生大都用來學習數理化等學科了,語文學科被忽略,學生很少進行自主閱讀或寫作。此現狀是導致學生寫作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機會,引導學生親近書籍,從課外閱讀中汲取營養,借鑒表達方法;并通過寫日記、周記、隨筆等形式來嘗試表達,提高表達技巧。當學生課外閱讀的時空受到限制與排擠的時候,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課外閱讀保駕護航;并給予熱情的鼓勵和指導,定期開展讀書成果交流活動。
此外,學生學習表達方式還可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相結合。如,研究數學教材中怎樣運用說明概括規律,怎樣讀懂敘述性的應用題等;物理、化學教材中怎樣運用說明、描寫、敘述,將實驗過程、實驗結果表述清楚,等等。通過這樣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找到綜合性學習的整合點。
四、結語
內容與形式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內容需要借助形式來表達,形式服務于內容。語文教師在引領學生徜徉于優美、內涵豐富的語言文字中的時候,既要關注其內容,又要欣賞其形式,并鼓勵學生把習得的表達方式應用于口語與寫作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