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來越被重視,很多學校都在探究“自能課堂”這一模式。但是農村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大都不太愿意“說” ,這一現狀就成了實行“自能課堂”的絆腳石。要想構建好“自能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要創設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創造合理、有效的說話途徑;開創多種多樣的評價途徑,使學生想要“說”、敢于“說”、能夠“說”。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語文課上;語言表達;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自能課堂”是自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主意識。這一學期,我們學校在孫校長的帶領下,教師們都在積極學習并嘗試運用“自能課堂”這一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積極開展教研活動。經過一學期的摸索與學習,作為一線教師深深感覺到農村小學生大多在語言表達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學生知道的知識再多,他不愿意或不敢說,甚至是無法表達出來,這就是無意義的知識。這一情況也大大地阻礙了“自能課堂”的前進步伐,那么培養農村小學生在語文課上“說”的能力就迫在眉睫。
根據農村小學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要培養農村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表達能力,就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力求通過創設輕松、和諧、開放的課堂氛圍;創設合理、有效的說話途徑;教師適時、準確到位的引導點撥;多種多樣的評價途徑;使學生想要“說”、敢于“說”、能夠“說”、善于“說”,主要做以下幾方面嘗試:
一、構建和諧氛圍,讓學生敢“說”
由于受思維局限,在語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小學生中經常語意表達不清。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教師要抓住一切時機,創設一個個表達內在思維的氛圍,觸發他們的說話靈感,激發他們的說話欲望,使課堂成為師生平等交流的舞臺。
開放課堂,讓學生自己表演、自己創造表演道具、自己設計旁白,不受教師經驗的局限,充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引發學生“說”的興趣,使課堂成為學生靈感涌動的空間。
如在一次語文教研組活動中,我執教《螳螂捕蟬》一課,在教學“螳螂捕蟬”這一寓言故事時就運用了“放”的方法,讓學生自我嘗試、自主創造、合作探索。我先請了兩位同學上來做準備,分別演吳王和少年。在兩位同學準備同時,下面的同學隨著教師的提示要求,結合文本及課本上的插圖,展開想象,把自己當做這一情景劇的導演,給臺上的“小演員”創造表演道具、設計旁白、指導動作。在這樣的開放的課堂氛圍下,學生們都紛紛舉手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和設計。這樣自由地與老師同學交流溝通,輕松、愉悅的心理體驗促進了知識的生成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提問技巧,讓學生能“說”
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說話,這不僅能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能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這樣學生才能愿意在課堂上,積極自主思考,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自從這學期聽了幾節優秀教師的課后,我深深感覺自己在這方面還是十分欠缺的。語文課區別于其他課的一個很大的地方就是要鼓勵學生多說,在他們說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注意引導、總結,這樣才能使學生們有所提高。
(一)精釀提問內容
教師提問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每一次提問都應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設計提問內容要能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盡量少問非此即彼的問題,讓學生摸不著頭腦;教師所設計的提問內容應該緊緊圍繞著主題構思,以防提太空泛的、過于發散性的問題,使學生容易“跑調”,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精心準備一些說話的練習,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每堂課都得到必要的鍛煉。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農夫的心理感受,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你在這一段文字中,讀懂了什么?結果學生愣住了,盡管讓學生反復讀這一段文字,但學生仍然不知怎么回答。這樣一來整個教學就停止不前了,這顯然是一節失敗的課。經過多次思考,我發現自己設置的問題太“大”了,這樣,反而不利于學生的回答,因為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過于深了。
(二)把握提問時機
這學期有幸聽到南京櫻花小學的精心準備的幾節課,令我受益匪淺。其中最為深刻的感受就是這幾位優秀的老師在課堂上無一不在提出問題后停頓一會,留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一來教師可以察言觀色,注意學生的表情和反饋信息,及時抓住這些最佳時刻。如一個問題提出后,想回答這個問題的學生會立刻舉手。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便會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他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二來可以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而我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總希望學生能對答如流,如果學生不能很快作答,就會重復這個問題,或重新加以解釋,或立即降低難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學來“幫忙”,沒考慮學生是否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應。這也正需要我努力改正,使自己成為一個善于把握提問時機的老師。
三、教會表達策略,讓學生善“說”
在教學中,我們應盡量通過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規范性表述能力的指導,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善于組織語言,還能準確、規范地進行表述。教學時,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教給學生語文語言表達的策略,如教學語文課文第一課的時候,我們通常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大部分老師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請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但是如果教師將這類問題語言表達策略教給學生的話,就會變得簡單起來。
總之,在“自能課堂”逐步實施的趨勢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說”的技巧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經歷敢想敢說、肯想愿說、能說會說、善想善說的過程,讓學生用準確、清晰、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
參考文獻
[1][美]里德利.自主課堂—積極的課堂環境的作用[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林崇德.學校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