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課前、課中、課后這三個階段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理答”實施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理答”;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欣喜地看到,高中語文課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新課程認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則應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生的引導者,教師通過提問和活動來促使學生進行思考探究,當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思維出現淺層、阻滯、錯誤等情況時,教師必須通過某種手段給學生提供必要且合適的幫助、啟發、引領,使學生的思維保持暢通且充滿創造力,以確保課堂的連貫性和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而這種手段,就是容易被廣大教師所忽視的“理答行為”。
筆者認為,真正會理答的教師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工夫是花在課前和課后的,只有課前、課中、課后同樣受重視,各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課堂理答才能精彩紛呈。那么,具體該如何做呢?
一、課前:增強理答意識,重視理答預設
為了做好課堂理答,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做好充分的理答預設。首先,要進行全面的學情分析。班級的特點、學生的總體特點、學生的階段特點、學生的知識儲備等都應考慮進去。其次,在設計提問時,教師就應該根據之前所做的學情分析,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之后針對所有可能的學生答案,設計相應的理答策略。因此,對于廣大一線教師,尤其是教學經驗稱不上豐富的青年教師來說,理答預設是必不可少的,是可以幫助你站穩課堂的。
二、課中:做到“三適”“三化”
(一)適時
適時,是指教師要利用好有助于理答的兩個時間段,即“第一等待時”和“第二等待時”。“第一等待時”的作用在于讓學生進行全面、深度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進而組織語言回答。這樣得出的答案,是比較有質量的,可直接與學生進行深度對話,可謂事半功倍。“第二等待時”的作用在于讓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消化,進而找出合適的理答方法。這個時間不宜長,或許只是一個停頓,但必須要有,除非你已經能將理答變為自己的一種本能。如果省去這個停頓時間,嘴巴快過大腦,就有可能給下面的理答或是課堂推進制造麻煩。
(二)適量
適量,是指教師課堂的理答次數和語言并非是越多越好,關鍵是看能否起作用,即能否啟發、深化學生的思維。話不在多,有效則靈。例如:項陽在對特級教師周益民的理答作研究時,發現周老師刻意的留白式理答比值竟然高達15%,但是卻給學生打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給聽課老師留下了“干凈”的課堂印象。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理答時,一定要修煉“四兩撥千斤”的功夫,能夠切中肯綮,做好對前面問題的承接與解釋,實現對學生思維啟發與推進,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適當
適當,是指教師在課堂理答時能根據學生的回答選擇最恰當有效的理答方法。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對每一種理答形式的作用作仔細的研究,做到了然于胸,這樣學生不管“出什么招”,都能“見招拆招”。例如,學生回答時低頭含胸、聲音細小、內向膽小,教師可以用激勵表揚的方式對學生的回答多加肯定,或者是用微笑、豎大拇指、拍肩等神情、動作給學生一些鼓勵……當然,教師如果想要在課堂理答上做到信手拈來、游刃有余,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得經過漫長時間的磨練。因此,珍惜每一次課堂鍛煉的機會,不輕視每一次課堂理答,顯得尤為重要。
(四)深化
深化,是指教師在課堂理答時要深化學生的思維。特級教師嚴銀華曾說:“語文課堂教學中,凡是掌聲、笑聲特別多,凡是幻燈
片多、音樂伴奏多、畫面出示多,凡是舉手如林、熱鬧非凡、皆大歡喜,這種種‘虛假繁榮’的課堂,無一例外地都是不大靠得住的。”嚴老師的觀點,筆者特別贊同。教師在理答的時候,就應該降低簡單理答的比例,而多使用“追問”的理答方式,因為在所有的理答方式中,追問是可以最為及時而有效地啟發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思維的寬度,挖掘學生思維的深度,提升學生思維的高度和品質的。
(五)廣化
廣化,是指教師在理答時,要關注全體學生,要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面對50人的大班,教師在理答時,要想讓全體學生思想“不跑偏”,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教師的提問一定要有吸引力,能夠引起學生思維的興趣,同時要有厚度,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能促使學生思維走向深層;另一方面,教師必須要具有一定課堂觀察能力,要對課堂進行時時的監控,留意每一個學生的狀態,能隨時根據學生的狀態選擇合適的理答方法和理答語言。
(六)變化
變化,是指在課堂上,教師要靈活轉變自己的角色,從而使理答變得多樣化。我們在教學時,不妨認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能夠根據課堂需要靈活轉變自己的角色,這恐怕也是一條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與學生進行理答對話時,何不將自己變成學生的學習伙伴呢?例如,有教師在執教《雷雨》時讓學生說說周樸園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幾個學生說完之后,教師說了一句“請允許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這一句話,雖然簡短,卻是教師實現角色轉變,主動向學生拋出平等對話交流的橄欖枝的表現。學生自然也能接收到教師的善意,理答對話自然會更加通暢。
三、課后:重視理答反思,形成理答風格
筆者認為,教師要想快速提高自己的課堂理答水平,課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己的課堂理答進行及時、深入、有效的反思,研究所得所失,形成自己的理答心得。教師只有在“反思——更 新——發展——再反思——再更新——再發展”這樣一個循環往復、不斷上升的過程中,教師的信念態度、知識技能、行為方式等才能更趨成熟,教師才能從一個階段向另一更高階段過渡。當然,光有反思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理答反思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升個人素養。
當理答達到一定的水準之后,教師還可以觀察、研究自己的理答行為,尋找自己的理答優點,并將這些優點進一步清晰化、放大、強化,從而形成自己的理答風格,讓課堂更能彰顯自己的教育思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也許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與探索,但它一旦實現,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體現教師的個人價值,給教師帶來無比的滿足感與自豪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