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21世紀里,社會高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量“加速度”增加,社會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一方面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時間畢竟有限,另一方面即使水平很高的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在這兩個“有限”的狀況下,人們對教師有了新的期盼和要求。同時,現行《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理念。
“人的終身學習”是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毒拍炅x務教育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主體作用,注重對學生智力、能力、創造力的培養,并以學生的自主性發展作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它強調突出學習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呢?
一、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
歷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上課時教師為主導,老師“牽”著學生,讓他們跟著老師的分析思路走,圍著教師的“設問游戲”轉,根本談不上以學生為主體,原本最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竟成了最枯燥無味的課堂,原本應該最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科竟成了最干癟蒼白的學科。一堂課下來,老師口干舌燥,學生昏昏欲睡,何以至此呢?乃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教你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新課標明確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是為了“不教”,老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參與課堂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自主學習中靈活運用老師教給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知識。社會所需要的更強的自學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在課堂上的情境設置,啟動學生積極思維
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而生疑,讓學生迫不及待地再次進入文本,像張志公先生所倡導的那樣,“從文章里走個來回”,自己閱讀品味、感悟,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在這一過程中真切地體現出來,他們主動求索、合作交流,廣泛討論,從而成為問題的“解決者”,引發他們充分的探索和想象,閱讀朱自清的散文《春》,如果把學生帶到草長鶯飛的野外去吟誦一番有何不好?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設身處地,沉浸陶冶,更能“悟”理“明”理,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豐富的思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三、提供交互式學習平臺
創設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以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寬松、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是傳授知識的媒介,是開啟智慧的鑰匙,是陶冶情操的動力。在這種氛圍中,師生平等對話,學生才能弘揚個性,敢想、敢說、敢問,才能給學生提供敢于參與、主動參與的條件,從而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積極思考,自覺實踐,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課標強調激發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讓他們自主識字、自主閱讀、自主寫作、自主參與社會實踐。調動內外因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學好語文的先決條件,有興趣,才能高高興興地去學,濃厚的興趣能培養學生的求知欲,變成激發他們頑強拼搏、努力學習的強大動力。初中學生意志力較薄弱,一遇到困難就易喪失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學生主動參與達到自主學習的關鍵。教無定法,但要教得法,教學過程中師者要注重師德修養、理論修養、專業修養、語言修養,提高授課藝術,才能“寓莊于諧,寓教于樂”,以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充分地釋放出來。
五、搜索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鼓勵,賦予他們真摯、純真的愛
理解和熱愛學生,對教師來說,大而言之是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小而言之則是教師的修養,是師德。教師對學生要充滿愛和賞識,這種出于真摯的“賞識”,一旦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就會產生極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這種“賞識”的對象包括各類學生學習語文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朗誦、寫作、閱讀等,在表達形式上,可以在接觸、交談(交談環境要適宜,氣氛要和諧)中,對他們表示一種信任和賞識,以產生情感上的促進作用,激發學生形成興奮中心,產生自信。隨之給予具體、有效的指劃,一旦發現學生取得教師所期待的進步,教師及時地表示肯定,為下一次新的進步作好心理準備。
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有問題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創新,這是現代教學論始終貫徹的一個新理念,學生會提出問題,這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果,也是他們自主學習的表現,學習者通過獨立、深入的思索,提出自己的觀點,只要教學處理得當,原有的課程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學生探究性學習,這樣既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學會獨立思考、勇于創新。例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一個基礎較差的學生提出“為什么課文題目叫“紫藤蘿瀑布”?引起全班哄堂大笑。因為表面看這實在是一個過于簡單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直指文章中心,非常有價值,因為瀑布是流動的,是充滿了生命力的,是不停息且無止境的,這正是文章作者所感悟而要表達的東西,經過老師的提醒和肯定,學生同樣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價值所在,這樣的教學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維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力。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