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多為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本文通過《漁父》教學談談如何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關鍵詞】《漁父》教學;學生;道德修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無不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我國勞動人民在與自然搏斗的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
化,選入中學課本的文言文都是閃耀著古人文明與智慧的精美篇章。我們在教讀文言文時,除對古漢語知識、語文能力的輸導之
外,還要抓住契機,滲透德育教育。教師應發掘文言文其中的道德價值,對中學文言文教學涉及的優秀人物,作為語文教師應帶領學生進行相應的研究,善于發現他們的個性和精神風貌。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隨時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精神。
比如教學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這一板塊中的文言文《漁父》這一課時,我設計了兩個主要的學習目標:一是基礎知識目標,二是情感目標。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通過梳理課文知識點,翻譯句子,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文意。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設計了三個問題: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顯示了屈原怎樣的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誰?是怎樣一個形象?為何要塑造這一形象?3.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么好處?
為了讓學生真正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感受他那偉大的愛國胸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漁父》一文,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價值,去瞻仰一位偉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學習單位,鼓勵學生熱烈討論,各抒己見,重在人人參與,使學生們那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充溢其中。
通過對屈原的精神探究,學生一致認為:屈原,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詩人,他的一生注定要為楚國操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有一顆堅定和勇敢的心,為了堅持理想寧死也不茍活。隱忍茍活、與時推移不是他的人生。他潔身自好,夢想楚國通過改革再次強盛,他憂國憂民,一心只為楚國,怎奈現實于他過于殘酷,命運于他過于不公。他愿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給楚國,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他生命的唯一。他生是楚國身,死是楚國魂。這就是屈原的價值所在。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思想,不愿隨波逐流,妥協世俗。他把人格和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寧赴湘流,葬于魚腹之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塵埃”,以死來體現生命的尊嚴。時勢造就了英雄,時勢造就了屈原;英雄亦能造就時勢,屈原成就了那個時代。他身上流著楚國貴族的血液,他不能向司馬遷一樣“隱忍茍活”;他身上背負復興楚國的重任,他不能向漁父一樣“與時推移”;他心里裝著憂國憂民的理想,他不能像張儀一樣掛六國相印。他注定就屬于那個時代,他沒有選擇,他唯一的選擇是對國家和百姓的愛。生亦死也,死亦生也。生死何物,為黎民無所懼。富貴守逸,為百姓皆可棄。假如時光倒流,屈原選擇依舊。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權力,屈原因自己的選擇而偉大。歷史無法假如,屈原無法復制。同樣,另一歷史偉人司馬遷為了成就大業,實現人生價值,在痛苦中選擇了隱忍茍活,發憤著書,昭示了生命意義。屈原和司馬遷一個選擇生,一個選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屈原對漁父的勸誡不以為然,因為他堅持的是生命內容的本質統一。他表示“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也不茍活于世而放棄理想信念,所以他選擇了投江自沉,以殉道報國。這種價值取向,與漁父那種潔身自好、保存自我的人生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漁父的價值觀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中具有不曾消歇的魅力,時至今日仍然具有相當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屈子之志卻是一種不可復制的精神魅力。屈子之志既是一種政治抱負、治國宏圖,更是一種理想主義激情,一種特立獨行的精神。
屈原生為貴族,有才智、有抱負,在位期間,勤奮工作,整章立制,推行變法,對內主張增強國力,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對國家可謂是赤膽忠心。這樣的人本應有所作為,利國利民,卻因能力超群,被小人嫉妒,為小人所害,放逐江潭。最后,因潔身自好,不愿向權貴低頭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奮力一躍,成為人生的千古絕唱。
那么,漁父呢?漁父的思想是大眾化的,即明哲保身,庸碌處事。而屈原則是英雄式的,理想主義的;他想要力挽狂瀾,救國救民,如果做不到,也要保持自己的節操,永不隨波逐流。“旨遠辭高,同風雅并舉;行廉志潔,與日月爭光。”——董必武評漁父的話是正確的!屈原是個成功的大文豪,但不是個成功的政治家!他的品格固然可貴,但作為政治家,他過于孤傲和清高,造成了個人的悲劇!他的死,于當時的楚國,當時的人民,意義不大;于后人,于中國文化,則獲得了超常的意義!漁父,可能是司馬遷為完善屈原的形象,而塑造的一個人物。他們的對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漁父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是道家思想的反映。屈原是人人稱頌但卻學不來的,因為更多的人是漁父——屈原是在廟堂上想人生,而漁父們卻是要先混飽肚子才能想人生(如果能想起來的話)。所以,二者的基點和境界是無法等同的,是永遠談不攏的。當然,這并不影響世世代代的漁父們去尊敬屈原。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必定要隨社會而動,但每個人又是宇宙空間中獨特的唯一個體,所以人要有個性。處世為人,大的原則上要清醒、理性,小事枝節上最好糊涂、隨意。拳頭縮回來只要是為了瞄準時機出拳時更有力,就不是怯懦而是明智。無論如屈原以死明志,還是如范蠡激流勇退,都是志士之舉,都令人感佩。
通過探究形象,深挖內涵,聯系現實,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使文言文教學德育滲透無形中得以實現。在高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做到既解文又寓道,使文道有機統一,水乳交融,積以時日,學生的思想就能產生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既受到高尚思想情操的熏陶,又提高了語文素養。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