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巧解?就是有意識地設計一個新的含義,對某個語句或某個動作巧妙地解釋。恰當地運用巧解,能使語言諧趣橫生,幽默動人,為你的語言增添幾分亮麗的色彩。請看例子:
一位初次上臺演講的青年,由于心里緊張,上臺時一個趔趄差點摔倒,引起一陣哄堂大笑。這位青年急中生智,回轉頭笑道:“大家如此捧場,以至于使我有點傾倒了。謝謝!”只一句話,臺下的“倒彩”聲便霎時變成了一片喝彩聲。把“摔倒”曲解成“傾倒”,變被動為主動,贏得了聽眾,顯示了這位青年的敏捷、機智。
著名教育家孫敬修先生在解釋“聰明”一詞時這樣說:“怎樣才是聰明呢?先得用自己的耳朵認真聽,所以‘聰’字是‘耳’字旁;右邊上邊兩點代表兩只眼睛,要想聰明就得用好自己的眼睛,好好看;下邊‘口’字,用嘴問問題,多練習;最下邊是個‘心’字,光用耳、眼、口還不行,還得用‘心’,用心記。可這四件寶貝用一時一天行嗎?不行,得日日用,月月用,才能‘聰明’,所以‘明’字左邊是個‘日’,右邊是個‘月’。”孫老先生如此生動有趣、新穎活潑地巧解“聰明”,能不在學生心靈上留下深深的印象嗎?
建筑家梁思成在揚州作古建筑維修問題的學術報告。演講開始,梁先生說:“我是個無‘齒’之徒。”滿堂的人都循常例聽成了“無恥之徒”,不禁愕然。這時,梁先生接著說:“我的牙齒沒有了,后來在美國裝上了這副假牙。因為上了年紀,假牙不是純白色,略帶點黃,所以看不出是假牙,這就叫‘修舊如舊’。我們修復古建筑也要這樣,不能‘煥然一新’。”這個報告因為“借齒發揮”,巧解成語,使人難以忘懷。
清代紀曉嵐率眾編輯《四庫全書》,酷熱難耐,便脫衣光背,伏案編稿。忽然乾隆皇帝到來,他穿衣不及,挑簾鉆入書案下,暫且回避。這些舉動正好被乾隆看見,他示意眾人不要聲張。紀曉嵐蹲在案簾內熱得喘不過氣來,見屋內很久沒有異常動靜,便問道:“老頭子走了嗎?”這一問惹怒了乾隆:“紀昀,休得放肆,你憑何稱朕為老頭子?若不講清道理,立即處死。”紀曉嵐鉆出書案,從容答道:“請皇上息怒,容臣詳稟:皇帝稱萬歲,豈不為老?皇帝乃萬民之首,豈不為頭?皇帝為真龍天子,豈不為子?‘老頭子’乃隱語尊稱也。”乾隆大笑:“好個紀昀,果真能言善辯,雖蘇秦張儀再生所不及也!朕赦你,平身吧。”
馮玉祥的部隊中有個名叫烏斯馬諾夫的軍事顧問,此人是個“包打聽”,經常向馮玉祥打聽軍事及人事方面的事情。對此馮玉祥很反感。一天這個顧問又來問這問那,馮玉祥反問道:“你是我們的顧問,可知道‘顧問’這兩個字在中國如何解釋嗎?”“不知何解。”烏斯馬諾夫答道。馮玉祥說:“顧者,看也;問者,語也。顧問者,就是我看著你,有話問你之時,乃請你答復也。”烏斯馬諾夫聽后,感到很不好意思,就說:“是的,今后總司令不問,我便不言了。”
巧解,是語言幽默動人的良方。同學們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