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有“三國”,媽媽是“魏國”,爸爸是“蜀國”,我則是“吳國”。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媽媽勢力強大,常常“興兵”,挑起爭端,最后以凱旋做句號。剩下是“支離破碎”的我和“易守難攻”的爸爸。比如今天,媽媽買了一個蛋糕,我垂涎三尺,于是趁媽媽不注意,掀開蓋子,吃了一口,不料被“魏國精兵”發現,不由分說,把我罵得狗血淋頭:“你這孩子還偷吃,這是給客人買的……”我連忙投降討饒,眼睛時不時地瞟向爸爸,真希望“蜀國”派出救兵。可沒用,“魏國”不費吹灰之力得了我“吳國”的“半壁江山”。
“蜀國”雖然實力強大,但總不“起兵”,只作“防守”,堅如銅墻鐵壁,連“魏國”也不能攻破。只不過最近我開始聯手“魏國”討伐“蜀國”了。在回老家的路上,媽媽對爸爸發起進攻:“你在這里給我亂按什么啊?”爸爸趁媽媽開車的時候,按了一下雨刷按鈕。“我讓你能看清楚些。”爸爸一臉無奈地說。“我不需要!”媽媽氣急敗壞地嚷道。“爸爸,你干什么呢?別影響媽媽開車。”我在一旁陰陽怪調地附和著。頓時,車上一片沉默。幸好這次三方都鳴金收兵,不再繼續戰斗了。
我在“三國”排名中一直是末尾,許多因素困擾著我,讓我實力漸弱。這天晚上,我做完作業,寫完日記,彈完鋼琴,看了一下表,才八點。我打算到廣場上玩會兒,可在半路上卻遭遇“蜀兵”伏擊攔截,使我“吳國”元氣大傷,在我“吳國”的寡不敵眾之時,連通常以“防守”為主的“蜀國”也來攻擊,真是天要亡我啊!
“三國”爭斗的局面還有很多,到現在為止,“三國”仍處于鼎立狀態之中。
【指導教師:張順國】
點評
透過這篇習作可以看出小作者的知識儲備很充足,對三國歷史比較了解。將媽媽比作“魏國”,爸爸比作“蜀國”,而自己卻是“吳國”,抓住了每個國家的特點,同時也反映出自己一家三口各自的個性特點。習作以“三國鼎立”來建構故事,構思巧妙,每件事的矛盾突出,很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