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爸爸媽媽帶我來到了任丘市的礦山公園。
一進大門,就看見一塊巨型礦石橫在眼前,上面有一豎行金字——礦山公園。我發現這塊礦石上有許多“皺紋”,就問爸爸:“這礦石上怎么‘長’了這么多的條紋?”
爸爸回答說:“這個問題問得好。有這些條紋就是沉積巖。”
“什么是沉積巖呢?”我刨根問底。
爸爸耐心地給我解釋說:“沉積巖來自于巖石和有機物的碎片,叫沉積物,歷經百萬年聚積成堆。這塊巖石擺在公園門口,就體現出咱河北的地質特點。”
我們接著往前走著,突然,我被一群高高低低、直聳半空的管道群震住了,站在下面仰頭望都覺得心驚膽戰,根本不敢想象人沿梯而上會是怎樣地驚心動魄。爸爸指著這群“龐然大物”說:“這是石化裝置,就是圍繞石油勘探、開發、冶煉等相關的機械裝備。”聽了爸爸的話,我真為石油人的聰明才智感到無比驕傲,更為自己是一名石油人的后代而覺得無上光榮。
我們走下階梯,繼續前進便來到了一處別有情趣的地方——九曲回腸橋。這么別致的名字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這座橋共有九個拐彎處,就像人肚子里的腸子一樣,繞來繞去九道彎,故此取名為“九曲回腸橋”。
欣賞完“九曲回腸橋”,轉一個彎,忽然,眼前一下子開闊起來,一片群像雕塑闖入我們眼簾:有手握書卷、專心致志讀書的書生;有排兵布陣、騎著馬彎弓射箭的將軍與士兵;還有臥倒在石墩上觀察敵情的八路軍戰士;更有我最熟悉的石油工人穿著棉衣在寒風中打井的場面……這些塑像都在訴說著關于河北人發憤圖強、自強不息的歷史故事,展現了我們河北從古至今的發展軌跡。
走一路,看一路,更是慨嘆了一路。礦山公園不僅是個美麗的公園,還是華北油田這塊土地滄海變桑田的紀實縮影,更是河北人民、石油人把智慧與鮮血拋灑在這方熱土的見證史冊。
我不禁想:作為河北人、石油人的后代,我又能為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做點什么呢?
點評
小作者按照游覽順序,重點介紹了園中給人印象深刻的三處景物:巖石、石化裝置、雕塑群,突出了礦山公園集深奧的石油知識、先進的開采工藝、悠久的歷史文化于一體的獨特性與綜合性,體現了濃郁的地域特色。結尾升華了主題,給人以思考。
【指導并置評:王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