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人生旅途中,雖經百事,但留有印痕的并不多。現在想起來,只有一件小事留在記憶里揮之不去。
1996年,我在泰國。那時,我住在一棟帶花園的房子里,養著一條很漂亮的德國純種狼狗。一天午后,我正在客廳看報紙,忽然聽到狼狗拼命地狂吠。我猜想一定有不速之客來了。于是,我打開房門,來到院子里,隔著白色鐵門向外看去。先是看到一位穿著破舊衣裳的中年婦女,后又看到一個十六七歲的小男孩。我下意識地想他們是來討錢的,于是心生厭惡地揮揮手。正要轉身的時候,那位中年婦女用泰語輕輕地問我:“夫人,我是收廢品的,有舊報紙賣嗎?”
我這才想起書房里堆著一地的舊報紙,便喝住狼狗,打開院門,讓母子倆進來搬報紙。這時我注意到中年婦女的腿有些跛,而她身邊的小男孩似乎很體諒她,搶著搬報紙。我順口問:“這是你兒子嗎?”“我們一起生活,就算是吧!”我明白了,他們并沒有血緣關系,卻相依為命地生活在一起。望著臉色蠟黃的小男孩,我有意多給了30泰銖,并擺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送母子倆出了院門。
過了一會兒,我再次聽到狼狗狂吠的聲音。當我又站在白色鐵門前時,看到的是剛剛走不多時的中年婦女和小男孩,沒等她開口,我便不耐煩地說:“報紙賣完了,錢也多給了,你們還來干什么?”
那婦女沒有說話,緩緩地攤開舉起來的雙手,掌心里托著一條項鏈。我一怔,細細看去,正是我遺失的那條金項鏈。我忙接過來,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像捧回了我的心愛寶貝。要知道,這是我和我先生結婚12周年的紀念品。
這時中年婦女輕輕地說:“項鏈是裹在報紙堆里的,小孩發現了,央我快快地送回來。”
我點點頭,急忙從口袋里掏出100泰銖送給小孩,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表達我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謝意。
母子倆按照泰國人的禮節,雙手合十,謝絕了。夕陽下,我望著中年婦女一跛一跛的步履,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滋味。
讀后思考
1.當“我”看到穿著破舊衣裳的中年婦女和小男孩到來時,“我”認為他們是來討錢的,
便心生厭惡;當“我”得知他們是來收廢品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我”再次看到他們到來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得知他們是來送還項鏈時,
;當母子倆對“我”所給的100泰銖表示謝絕時,“我”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滋味。
2.中年婦女是一個怎樣的人?
3.“我”第一次多給30泰銖給母子倆,他們收下了,第二次“我”給100泰銖,他們為什么不要?
4.你對第七自然段中“一半歉意和一半謝意”怎樣理解?
5.文章中含有幾處對比,你能找出并寫下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