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微信等OTT業務對短信的擠壓,線上購票對傳統車票代理渠道的沖擊……互聯網浪潮氣勢來襲,我們該如何招架?業界關于傳統行業轉型互聯網的討論更是熱鬧非凡,眾說紛紜。風行網總編宋繁銀認為:互聯網的觸角已經延伸到方方面面,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成為人類生活的組成部分。未來唯有互聯網企業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自從互聯網開始傳輸視頻之后,對年輕用戶就是壟斷式獲取,致使直播電視呈現持續地下降趨勢。而電視臺對于新媒體的心態,借用某省級電視臺一位高層的表述:原來是看不上,現在是感覺追不上。從忽視、輕視新媒體的發展,到現在的新媒體焦慮癥,是兩個要不得的極端。
關于電視臺的新媒體化,廣電總局已經發布了1號文,大力推動網絡廣播電視臺的發展。于是,從央視老大哥的CNTV,到多個城市聯合的CUTV們不得不奮力求變,打破既有的封閉,開始思考互聯網這一新生事物會對廣電行業造成怎樣的沖擊,并努力尋求轉型之路。
目前互聯網視頻已經形成進入產業鏈和資本競爭階段,業界多有唱衰傳統電視臺的聲音。但是宋繁銀認為,在未來發展中,電視和互聯網不是顛覆也不是對抗的關系,而是融合的關系,只有互相滲透,互相扶持,互相幫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學習和參照,才可以創造新的營銷方式和模式,包括對用戶的吸引度,包括內容上的構建廣告營銷方式上更多的創新。
眾所周知,在電視節目的制作能力上,在視頻節目原創能力上,電視臺能力肯定遠遠超過互聯網能力,盡管包括視頻網站和門戶視頻在內的網絡視頻平臺當前都在大力發展自制劇和原創節目,都在通過臺網聯動不斷引入電視節目,但與電視臺相比,無論就專業性還是用戶集中度而言,都存在不小差距。但電視臺由于先天的基因影響,對互聯網技術和運營缺乏認知,這是其短板,所以需要和互聯網融合。電視臺跟互聯網的融合會導致節目內容生產的質變,而這種質變帶來的好處是說會讓年輕的觀眾回到電視機面前,也會讓年輕觀眾在互聯網上享受更優秀原創節目的服務。
臺網融合是一個不算新鮮的口號,可以稱得上是電視臺的二次變革, 其在擁抱互聯網的過程中,其內容生產、播出模式的變化,組織架構,機構的調整是必然的,尤其是在新媒體大量涌現的今天,電視臺不能再死守一角,需要積極擁抱變革,進行互聯網化,也就是引入互聯網+的模式。互聯網化并非是內容在幾個屏去顯示,而是用何種方式去獲取用戶對內容的訪問習慣。
在臺網融合方面,國內最早涉足影視劇點播的網絡電視平臺風行網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范例。在獲得SMG旗下百視通的戰略投資后,近來雙方已經在臺與網之間如何整合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嘗試。從本質上看,風行與SMG深度融合,既是網絡視頻的未來發展趨勢,更是電視行業突破與創新的必由之路,將為互聯網與電視兩大行業催生出一個全媒體電視。
有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的臺網發展已日益凸顯出兩種趨勢:一是電視臺開始呈現出越來越強的互聯網化趨勢;二是互聯網視頻開始呈現出明顯的TV化趨勢。由此,臺與網之間的互動和融合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常態化。
未來的廣電行業,要本著互聯網最重要的精神“萬事起源于客戶”,在這充滿電視、視頻、欄目、節目的時代,我們作為一個普通客戶應該是享受回歸簡單的生活:什么樣的節目給我們推薦?什么樣的節目是大家熱衷談論的?這才是主流,才是王道。相信只要圍繞用戶的基本需求進行深入挖掘直播的內涵,通過點播、視頻,良好的交互體驗以及通過家庭WIFI打造以電視為核心的家庭互聯網的中心,是他們滿足用戶需求,保有市場份額的唯一途徑。
新技術會開創新的業務形態,開創新的商業模式。無論電視播出機構還是網絡運營商,積極利用新技術開創新的業務,滿足乃至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才是發展方向。墨守成規、抱著熟稔的舊技術、舊業務、舊商業模式不放,最終必然被市場需求淘汰。廣播電視技術的出現造就了廣電主宰媒體幾十年,互聯網技術的出現造就了 Google 這樣快速增長的全球性企業。其問題的根本在于新技術的創新業務滿足并提升了人們的需求,從而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成功,也帶領社會發展進步。
未來的未來,廣電行業一定會譜寫出“時移”與“位移”的華美交迭:里面的用戶可以從固定的電視節目播出單解脫出來,不會再因為錯過了電視節目播出時間而無法收看到自己喜歡的節目;里面的用戶可以從電視機所在的客廳中解脫出來,無論在辦公室、咖啡廳還是機場,通過一臺電腦、甚至一個手機,就能隨時隨地享受視聽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