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商務本質上
是公私混合經濟體
電子商務是什么?從電子的語言“翻譯”成利益的語言,會得出一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新答案:電子商務是公有與私有結合的混合經濟體,是利他和利己結合的混合經濟體,是普遍服務與商業服務結合的混合經濟體。
自古以來(對電子商務來說,20年前應算古代了),搞電子商務的人,有許多不會說“人”話,說的都是電子語言。我這是罵誰呢?首先是罵我自己,我自己就一直用電子語言說話,電子這個,電子那個。所謂的“人”話是指什么?人是利益的動物,人話自然就是從利益的角度說話。正常人關注經濟,說的都是公有私有、利他利己這些涉及利益的事情,而不是通信協議、01編碼這些技術上的事情。所以,從今天起,我也改說“人”話。
改說“人”話之后,再看電子商務,忽然發現,什么網站啦,云計算啦,大數據啦……統統不見了。有點煥然一新的感覺。就好比一位經濟學家向我走來,給我解釋工業革命,不再滿口是蒸汽機、分離式冷凝器、6~10兆帕蒸汽壓力下的工業技術商務和工業技術政務,而直接說,我做事到底代表誰的利益:是資本家從中得,地主從中失。直來直去,一目了然。
電子商務代表誰的利益呢?估計這么一問,給電商網站寫代碼的人,一準傻眼,因為從沒想過。這也難怪他。1765年的春天里,瓦特在散步時產生分離冷凝器靈感時,肯定從來沒想過27年后在巴黎斷頭臺上,是誰砍誰的腦袋。
電子商務代表誰的利益,取決于它的利益機制。這種利益機制既不同于5000年來的農業商務(形成地主——農民利益體),也不同于500年來的工業商務(形成資本家——工人利益體)。在成熟的電子商務形態中,以平臺加應用為特征的經濟基礎正呈現在人們面前,是它在決定新的利益結構。
例如,阿里巴巴的支撐平臺,與成千上萬的網商提供的網店應用結合,前者免費,后者收費,二者互補;再如,蘋果商店的支撐平臺(Store),與成千上萬的開發者應用(App)結合,前者免費,后者收費,二者互補。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混合所有制婚配:平臺比公有還公有,應用比私有還私有,但二者卻異性相吸,誰也離不開誰。這里我們說的電子商務是廣義的,不是電子政務的全歸入電子商務。
平臺比公有還公有,
應用比私有還私有
說平臺比公有還公有,是指更加公平,普遍服務功能更強。
電子商務可以免費把生產資料直接復制給勞動者,相當于毛澤東搞“打土豪,分田地”,鄧小平搞“包產到戶”,讓勞動者直接分享生產資料。這種機制同國資委的公有比起來,更加公有。因為,國資委體制下的公有,并非直接將生產資料直接交給全體勞動者來經營;而是交給國有企業,由他們來間接地代表全體勞動者經營。在代表的過程中,產生的現實弊端是部門所有。公有的性質,雖然可以通過二次分配轉移支付實現,但前提是要扣除諸多中間環節代理人利益,全體勞動者對中間環節的利益膨脹,難以有效地監督與控制。
電子商務平臺的利益實質,從資源配置上看,是繞過代理人,直接將生產資料直接“打土豪,分田地”給全體勞動者;從利益分配上看,是繞過二次分配,在一次分配中就直接解決公平問題。
說應用比私有還私有,是指私有的門檻被降低,效率變得更高,商業服務功能更強。
自由主義口徑的私有,是精英取得生產資料,而草根為精英打工,精英獲得全部剩余,草根獲得工資。市場經濟只是讓全部勞動者自由競爭誰“成王”為精英,誰“落寇”為草根。贏者獲得生產資料,輸者輸出勞動力。精英與草根之差,就是私有的門檻。草根只有邁過這個門檻,才能去“私有”。相當于佛教里說的“小乘”。而電子商務的私有,比自由主義私有更徹底,因為復制生產資料沒有技術上的成本,人人都可以得到,因此草根不用同精英競爭生產資料,一人一份,人人都可以零門檻私有生產資料。相當于佛教里說的“大乘”。
從商業服務角度看,應用的效率(效能)更高,是因為應用(APP)特指的是輕資產運作,做同樣的事情,成本更低。低就低在,勞動者只需要承擔邊際投入,不需要承擔固定投入。固定投入完全由平臺承擔,勞動者投入的主要是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開發失敗,勞動者不需要為分享固定成本而支付任何費用(這不同于一般的租賃關系);開發成功,平臺與應用三七分成(這一比例以蘋果商店為例,30%相當于租金)。而在一般的私有條件下,應用者計算效率,無論盈虧成敗,都要同時計入固定成本與邊際成本,因此成本比輕應用高。
電子商務與現在通常說的混合所有制有很大區別。一般的混合所有制,所有制性質由其控股主體的所有制形式來決定,無論資本來源是公有的還是私有的,都融合為企業的法人財產。通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來治理。它是平行的混合所有制,即控股主體按持股比例大小,平行地分割擁有所有權,面對共同的經營者。但電子商務是垂直的混合所有制,它實質是將所有權本身,分為垂直的上下兩層,即平臺層和應用層,平臺層對應所有權中的歸屬(相當于行駛本),應用層對應所有權中的利用(相當于駕駛本)。前者是支配權,后者是使用權。前者公有,而后者私有。在經營上對應的是公有與私有雙層經營。
與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中的雙層經營區別在于,第一,土地與實體企業資產是不可復制的,而電子商務資產(基礎設備I、平臺P和軟件S)是可復制的;第二,土地與實體企業資產承包者無論經營贏利還是虧損,都要向所有者上交同樣的租金,而電子商務上述模式中,虧損不必上交租金,只有贏利才按比例分成,按使用收費。之所以存在這種不同,從根本上說,是因為農業資產(土地)不可復制,工業資產(實物資產)不可復制,而信息資產可以復制。前者是專有經濟,后者是分享經濟。
效率比公平還公平,
公平比效率還效率
從效率與公平的性質上來說,實體商務(農業商務、工業商務)與電子商務的不同在于:
第一,利他與利己的道德基礎不同。在實體商務中,《道德情操論》說的利他,與《國富論》說的利己,存在外在的沖突,例如搭便車是有害于資產支配者的;而電子商務利他與利己是一致的,平臺(固定資產)免費分享,不是主觀上想利他,而是為了廣開“稅”源,多收租金,就是利己,搭便車有利于更廣泛地收取租金。例如,蘋果向100萬APP開發者分享平臺和開發工具(利他),然后向其中的贏利者(按3%成功概率算為3萬人)分成30%,比不利他(平臺與開發工具只在企業內專用),獲得1000名開發者中3%成功者的100%收益,還要減去剩余97%的失敗者造成的風險和損失。前一種做法讓蘋果賺得了比美國政府更多的現金(6000億美元),后一種做法曾讓蘋果瀕臨破產。換句話說,由于公平比效率的效率還高,因此公平與效率的矛盾被揚棄。
第二,公有與私有的產權基礎不同,公有與私有的前提,都是資本專有(資本專用性),利己與利他的邊界,就是資本的邊界,越出資本邊界,難以通過市場形式,在一次分配中實現公平,而僅在二次分配中實現公平,只能解決物質福利上的公平,無法解決“夢想”(如中國夢)機會上的公平(無法獲得創造性帶來的工作滿足度和自豪感,因為這一部分被代理了);而電子商務的前提,則是資本分享(資本可復制),資本在分享中財產支配者并沒有失去什么,而勞動者在物質公平外獲得了另一項寶貴的公平,這就是親自利用生產資料發揮創造性的公平。在這個意義上說,效率比公平還公平。
第三,普遍服務與商業服務的機制不同。以國有企業形式實現公有,存在一個難以克服的矛盾,以普遍服務為重心,效率就難以提高;以商業服務為重心,公平又難以兼顧;而電子商務提供公共產品與提供私人產品不矛盾,平臺不免費,增值應用就無法收費,例如QQ不免費,道具就收不上錢來。也就是說,不提供普遍服務,商業服務就無從進行。不學雷鋒做好事,就賺不了大錢。因此電子商務本質上就是通過學雷鋒做好事來賺大錢??傊?,效率比公平還公平,公平比效率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