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互聯網的到來,為傳統社交網絡帶來了顛覆性的轉變,從PC端社交平移到移動端社交,移動社交綜合了移動網絡、移動終端以及社交服務的優點和特點,主要以App形式呈現,由于受到終端屏幕的限制,用戶所感受到的頁面空間較小,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并且可以隨時隨地創造并分享內容。而渡過了社交產品爆發高潮期的社交產品服務商們將面對的是如何在愈發飽和的市場中站穩腳跟,保持領先的難題。
4G:為多元社交帶來機遇
智能手機本身具有不同于PC端的特性:可以隨時調用LBS、重力感應以及攝像頭、話筒等功能。而憑借著這些特點,將其與社交應用有機結合,讓社交有了更多可能。隨著4G牌照的發放,在4G時代,移動社交或將擁有更多玩法。
援引艾瑞移動端用戶行為監測工具mUserTracker的數據,2013年社交網絡App覆蓋用戶占比達到60.2%,僅次于即時通信、瀏覽器和系統工具類應用。社交網絡覆蓋用戶數已經過半,成為移動端巨大的流量入口,覆蓋率居于各應用小類別前列。社交在擁有明顯的入口功能的同時,也具有廣闊的包容性,與其它類別功能產品對接也不顯生硬。移動網絡速度的提升,為移動端在線視頻、游戲等提供了更好的體驗環境,也更進一步地為社交應用與在線視頻、游戲的有機結合開放了懷抱。
雖然目前大部分移動社交產品都具有視頻通話或者發送視頻信息功能,但這些行為大多發生在Wi-Fi環境下,這有悖于移動產品隨時隨地進行內容創作和分享的特性。目前,國內已經有幾家UGC短視頻社交應用,如微視、秒拍等,但這類應用最大的問題在于僅僅是將本來在3G時代的文字、圖片、語音等為主的分享內容升級為視頻,而不是將視頻作為主要的社交渠道。
企業級市場:工作與生活能否兼得?
今年7月,微信正式開啟企業號,涉足企業辦公市場。這無疑在一直不溫不火的企業級移動市場蕩起了不小的漣漪。據了解,企業賬號完成認證后,可以將企業所有員工微信導入,今后像微信打卡、微信報銷、微信會議等企業功能都將可以在微信上完成。
微信本身具有強大的to C基因,擁有數億to C用戶,在這眾多用戶中,企業級用戶也包含其中,這也為微信開拓to B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QQ、微博、微信等社交應用培養了員工的使用習慣,企業社交網絡不同于這一類的社交應用,也不同于Office一類的工具軟件,其既需要社交網絡的基本特性,同時還要兼具簡單、實用、靈活、免維護、低成本等優點。雖然微信企業號能夠為企業移動化的邁進助力不少,但似乎也有部分員工更傾向于將生活和工作徹底分開,但若脫離了微信的巨大影響力,這類應用又能夠走多遠呢?
一直以來,國內企業移動社交雖然存在,但卻未能構成企業剛需。一方面緣于企業移動化辦公程度還不夠深,另一方面國內企業缺乏扁平化,大部分員工對這種與上級點對點的即時溝通方式還仍存在畏懼心理,寧愿選擇郵件交流。所以簡單粗暴的將to C市場的社交產品或者國外企業移動社交產品照搬進國內并不現實。
另類社交:“保鮮”成憂
移動社交市場競爭激烈,各類新社交應用也層出不窮,想要在移動社交領域異軍突起并不容易。
今年年初,國外移動私密社交應用軟件Secret 和 Whisper開始在美國的學生群體中流行,雖然Secret 和 Whisper備受質疑,但卻頗具成效:Secret于3月拿到了860萬美金的天使投資,其整體估值已超過4000萬美金。Whisper則表示,其網站每月的網頁瀏覽量高達35億。如此的成功不由引得國內廠商紛紛效仿,目前,市場上匿名社交App總數已經超過20款。
除此之外,近期還有不少“另類”的社交App出現。
Facebook下的Slingshot,可以進行聊天信息交換,并以此解鎖對方的聊天信息內容,只要沒有一方能抵擋住好奇心誘惑,聊天就不會停止;只能發一個字的聊天應用Yo則更為奇特,聊天的雙方只能發布一個單詞“Yo”來進行溝通;近期又有一款只能發emoji表情的“Love emoji”即將上線,這是一款只能用表情符號emoji聊天的社交應用,甚至連用戶名注冊也只能使用表情來進行。
但此類以陌生人交友、用戶興趣為特點的社交應用產品大多采用了社交平臺的服務模式,同時強調與現有服務特征的差異化以求得生存,此類社交產品用戶的長期黏性不容易保證,一旦某一類應用成功極易造成跟風現象,同質化嚴重,較難在眾多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用戶轉移成本也較低,產品生命周期和活力都令人擔憂,未來的發展如何還未可知。
未來移動社交將向著更多元的方向發展,或輕或重。但歸根結底,社交網絡的驅動力是當人們獲得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后,更進一步的對于情感的需求,是對情感互動的一種需求。無論社交網絡將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需求都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