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19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他曾經提出一個課題,人活在世上面臨3個問題將決定其人生:人和地球的關系問題,人與人的關系問題,男和女之間的關系問題。互聯網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跨越了兩個世紀的突飛猛進的發展,把人類帶入了真正的“互聯網時代”。而它與社會的“融合”,演變出了人在世上面臨的第4個問題,互聯網與人和社會的關系。
傳統社會與互聯網社會之間的區別
傳統社會,在費孝通看來,屬于差序格局,通俗來講就是親疏有別。因此,傳統社會中的信任是基于血緣基礎,以及隨之而來的地緣基礎上的信任。互聯網社會,其信任來源有兩種:一是現實社會中的朋友圈子,這和傳統社會的信任相同;二是基于話題或者興趣聚集在一起的圈子,信任只會集中在相應的領域。如果需要擴散,就可能需要線下的活動。格蘭諾維特和邊燕杰兩人曾就“弱關系”以及“強關系”做過相應的研究。強關系指的是個人的社會網絡同質性較強(即交往的人群從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趨同的),人與人的關系緊密,有很強的情感因素維系著人際關系。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關系很鐵。反之,弱關系的特點是個人的社會網絡異質性較強(即交往面很廣,交往對象可能來自各行各業,因此可以獲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與人關系并不緊密,也沒有太多的感情維系,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泛泛之交。隨著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區別傳統社會和“互聯網社會”的熟人圈子,對于陌生人的信任會逐漸進入關注的焦點。你會信任一個怎樣的陌生人?當然是這個人擁有較好的聲譽或者較高的社會地位。所以,最后這個社會的信任可能會有一個馬太效應的發展,被信任的人會被越來越多的人信任,反之亦然。
“信”在西方的契約精神
“契約”源于拉丁文,原義為交易;契約精神的核心是自由、平等、守信,被稱為西方文明社會的主流精神。契約精神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契約平等精神,是指締結契約的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締約雙方平等地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無人有超出契約的特權。為了達到契約的平等精神,違背契約者要受到制裁,受損害方將得到利于自己的救濟。在西方,契約精神是整個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石,這在《威尼斯商人》中已有準確的演繹。
阿奎那不僅試圖說明信守承諾是一種德性,而且還說明何時應該恪守承諾。當代契約理論中的契約正義與誠實信用原則的再現,都可窺見亞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契約理論的影響。16世紀末和17世紀晚期的經院學者,運用亞里士多德與阿奎那的契約思想闡述羅馬法律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契約理論。17~18世紀,早期的自然法學者格勞秀斯·普芬道夫·多馬·波蒂埃等接受并傳播了經院學者的契約理論;法國《民法典》借鑒了多馬和波蒂埃的理論;洛克、盧梭和康德進一步發展了契約論……西方的契約精神并不僅僅停留在古代的法和宗教文化中,還被作為一種社會政治概念運用于政治制度和社會管理手段中,這便是社會契約精神。
英國史學家梅因曾指出“迄今為止,所有社會的進步運動,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社會契約論認為國家與公權力根源于人們締結的社會契約的理論。新興的市民階級以契約為紐帶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代表了新的社會秩序。用社會契約的方式說明國家和法律及一切權利和義務的正當性和合理性的學說。社會契約論以“天賦人權”為基礎,以“自然狀態說”為前提,人們放棄自然權利,交給一個人或某些人,締結契約來治理國家,實質上是有關權力分配與控制的理論。
網絡契約精神需要法制保障
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2)》指出,作為一種新型媒介工具,微博傳播對于社會發展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但其負面效應也很顯著。一些在互聯網上流傳多年、也被辟謠多年的謬傳,重新出現在各大微博平臺上,一些微博平臺存在140字的字數限制,這對于傳一個謠言足夠,但用于辟謠卻往往不夠;另一方面,在一些網絡熱點事件中,網民沉醉于網絡“灌水”快感,而忽略了程序的正義。此外,微博上涉嫌抄襲、侵權的爭議也隨之多發。如何認定微博侵權?侵權者該承擔何種責任?這些都對現行法律形成了新的考量。
微信上關于南通市區世紀家園3歲小女孩在家門口被人拐走的消息在微信圈里傳播。一名自稱是實驗小學校辦公室張靜杰的人稱,在小區監控錄像里看到一名中年男子抱走了小孩,小孩的家人萬分著急,張老師希望大家能幫忙轉發這條微信。但某報記者從實驗小學了解到,學校根本沒有老師叫張靜杰,對方在微信里留的電話號碼也一直無法撥通。而據警方調查,南通市區也沒有一個叫世紀家園的小區,警方也沒有接到類似的報警電話,經判斷,這條微信是虛假的。
晚間的《國內焦點》節目中,央視《微波爐的“秘密”》節目批評了微信公共賬號中存在大量虛假信息的現象,微信公眾賬號已經成為謠言和虛假廣告的溫床。一篇名為《微波爐廠家打死都不說的驚人秘密》的微信文章稱:微波爐輻射會致癌、微波爐烹調食物會導致營養流失,還有其它許多嚴重危害。而據正規專家解釋,微波爐都設有防護措施,因此向外泄露的輻射值微乎其微。并且我們日常使用的家用電器產生的是電磁輻射,而電磁輻射也是這個世界上最普通的輻射種類,它穿透力極低,不會危害健康,更沒有研究說明其會致癌。而且,使用微波爐烹調的蔬菜和炒鍋炒過的蔬菜,其營養成分基本沒有區別。此外,微信朋友圈中還有更多聳人聽聞的謠言,像食物相克、人死于酸性活在堿性、榴蓮致癌等等這樣打著科學、養生旗號的“偽科學”文章流傳甚廣,轉發率也很高。
當下的互聯網虛擬世界存在一種有悖網絡契約精神的亂象,正確的聲音不能以正確的方式表達,胡言亂語可能被無限放大。別有用心的人以謠言綁架輿論,凌駕于民意之上,利用不良手段施行網絡暴力,甚至煽動社會仇恨。缺乏法律約束的互聯網,很有可能成為網絡暴徒“行兇”的利器,也會變成不法商人賺錢的工具。
在當前的商品社會,商人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富甲天下或豪強一方的,舉手投足都關系到許多人的福祉。商業文明雜志上曾寫到過,商道上講中國商人可分為市商、儒商、道商和佛商。市商經營貨物,取得利潤;儒商經營人才,為天下人理財;道商經營時間與空間,“損財貨之有余、補財貨之不足”;而佛商開啟智慧,轉換財貨的心性認知觀念,以“供奉布施”提高財貨的使用效率,利樂有情。喬布斯,不光是他信佛,更多的是蘋果產品透出的那些禪意。禪要求人們放棄已有的知識和邏輯,用源自內心的感悟去解決問題。所以,禪是一種方法論,它告訴世人,最簡單、最有效地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盡可能多地積累知識,而是通過禪定來獲得“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
互聯網精神——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筆者認為中國的互聯網社會精神,應是互聯網精神滲透于禪意,老祖宗的智慧博大高深,馬云曾稱,“誠信體系建設的最大障礙就是來自于社會對商人的誤解。”無“尖”不商,后來隨著時代發展,逐漸演變成了“無奸不商”。 信息化時代,網絡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作為管理者,必須從戰略高度看待網絡的發展。既要保護網民的積極性,又要借助網絡這個輿情的窗口,積極引導,合理規劃,讓網絡釋放出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