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2013年都過去了,飛行汽車為何還不見蹤影?這一問題出現在世界各地的T恤和咖啡杯上,是各類技術論壇的熱門話題,也成了朋友們茶余飯后的談資笑料。而這一問題的核心在于:我們所憧憬的“美好未來”是否只是如泡沫幻影般可望而不可即?而所謂的“美好未來”究竟能夠為我們帶來哪些實際價值?
答案其實很簡單:價值存在于海量的數據之中。
數據時代
除了玄而又玄,至今仍不知所蹤的飛行汽車,2013年還屬于數據,而數據的潛能也在這一年開始被大眾熟知。同時,2013年也是數據被妖魔化的一年——泄露的政府文件,以及對隱私和個人安全問題的擔憂,這些都使得我們對于數據的態度從中立,轉而變得談數據而色變,變得面對數據坐立難安。
比較諷刺的是:數據(data)一詞原本是一個拉丁詞匯,意思是“禮物,”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去關注,到底在何時何地,向哪些人贈送自己的“data(禮物)。”因而,在后棱鏡時代,我們迫切需要在數據隱私保護與數據開發應用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事實上,數據使我們改變生活變得切實可行:數據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轉變我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更為重要的是,數據能夠改變我們將解決方案付諸實施的方式,而這又將從根本上改變商業模式,改變自然災害的預測、防治和應對等等。
數據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運用數據改變我們的生活并非那么遙不可及——而實際上,數據的應用一直以某些方式存在于我們的身邊。例如,自公元前3000年起,人們一直通過不同的方式記錄氣象數據;在19世紀,人們發明了圖書分類方法。
此外,古代羅馬人發明了戶籍登記制度——這也是數據收集和數據解讀的一個絕佳例子,從此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與人類歷史早期相比,數據收集的差別僅僅在于其規模。我們正處于人類歷史發展的轉折點,在當下,任何文明都積累了足夠的數據,這使得運用數學分析解決生活中的重大問題成為可能。
暫且將飛行汽車拋諸腦后:數據已經應用于治療和預測疾病的發生,同時也用來提高農作物產量,對全球糧食危機。另一個更貼近生活的例子是交通類app, app首先搜集你所在小區附近的交通故障和延遲信息,進而為你推薦更好的行車路線。
數據的未來展望
數據的安全合理使用更多的是在于其動機,而動機背后的人類智慧就顯得愈發重要了。那么,我們是否愿意合理開發觸手可及的寶藏,從而讓人類的未來更加美好?
設想一下:如果數據分析工具可以自動處理海量的信息,人們便有時間從事更加有創造力的工作。如果生活中的一些重復性工作可以被自動化處理,你的創造產出又將會提升多少?
例如,無人駕駛汽車通過網絡彼此間交換數據,可以讓你擺脫早高峰的交通壓力,這樣你就能提前開始一天的工作,或是靜下來,煮一杯咖啡,細細品嘗,或是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數據量和技術水平已不再是障礙。這兩方面都已準備就緒。數據已成為我們實現夢想中的現代社會的關鍵所在,我們必須摒棄對奧威爾主義復辟的擔憂,大膽擁抱數據,全面開發數據所蘊藏的能量。
釋放數據的潛能
若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先來看一下實體零售業。整體而言,零售業不再排斥數據,轉而開始運用數據構建用戶網上消費模型,從而提高溝通效率和品牌忠誠度。
這也就意味著,大數據仿佛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零售業的前景,讓他們可以清楚看到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用戶的喜好和需求——他們甚至可以在我們作出決定之前,預測我們的購買需求,為我們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或產品推薦,不再需要對顧客需求進行盲目的猜測和假設。
我們習慣于通過一系列的假設來作出判斷和決定。然而,假設終究只是假設。這也就導致我們只能膚淺地看到問題的表象,而對其事物的本質一頭霧水。
我們由此所得出的結論也往往會忽視個體間的細微差別——而這也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在這一過程中,人變成了簡簡單單的數字。而被忽視的這些細微差別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在此之前你可能并未注意到這些細節,但其中卻蘊含著巨大的機遇。
洞察大數據,于幽微處見真知
獨辟蹊徑,擺脫傳統的桎梏,往往能夠找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自適應行為分析(Adaptive Behavioural Analytics)——讓你洞見未知的世界。也就是說,你的無心之舉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正如哥倫布意外發現了北美洲一樣!
自適應行為分析(Adaptive Behavioural Analytics)為我們掃除了數據上的安全障礙,使我們得以運用恰當的工具,合理運用數據,從而梳理個體差異,解決實際問題。自動化和自適應特性將數據的開發利用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數據的分析和維護不再需要一個龐大的科學家團隊。
由此,小型企業可以享受到數據所帶來的便利和優勢,而不必耗費資源聘任一批科學家——企業可以規避未出現的問題,把握將要出現的機遇,預測用戶行為習慣,從而創造財富,防止商業欺詐。
假以合適的分析工具——數據的潛能將不可限量。我們想象之所及皆可成為現實,現在以及之后的每一天,運用大數據開發的產品將會源源不斷地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如果我們能夠運用恰當的工具,合理開發利用大數據,解決全球性問題,我們是否還會對其避之唯恐不及?大數據的魅力遠遠大于看不見摸不著噴氣式背包或是飛行汽車——那些走在大數據開發前沿的人定會對此深信不疑。
譯者注:
原文作者Martina King是Featurespace公司的CEO。
Featurespace是世界上領先的自適應行為分析軟件開發商,由行為預測軟件開發專家Dave Excell ,以及劍橋大學應用統計和信號處理學教授Bill Fitzgerald共同創辦。公司成員多是畢業于劍橋大學的軟件工程師、數據分析師和研究人員,他們同時也有著豐富的IT從業經驗。
公司成立于2005年,并發布了一套全新的數學工具,用于復雜系統的模型構建。此后,Featurespace結合機器學習的專業理論,開發出了業界領先的自適應行為分析軟件,而這也是預測性數據分析的未來發展方向。
Featurespace依托劍橋大學的創新技術,并將其整合到ARIC(Adaptive Real-time Individual Change Identification,自適應實時個體動態識別)引擎之中。ARIC能夠為各類商業問題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
此外,Featurespace獲得了英國皇家創新公司(Imperial Innovations)和Nesta創新慈善機構的青睞,同時也得到了一批歐洲科技行業領軍人物的認可,其中包括英國Autonomy軟件公司前CEO兼聯合創始人,Mike Lynch博士,以及Fore Systems(科先系統有限公司)前CTO兼聯合創始人,Robert Sansom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