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Suddenly, a Knock on the Door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譯 者: 樓武挺
作者簡介:
埃特加?凱雷特(1967- ),以色列作家,在短篇小說、繪本小說和劇本等領域均建樹頗豐。凱雷特出生于以色列拉馬干,父母為納粹大屠殺幸存者。1992年他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管道》。1994年第二部短篇集《消失的基辛格》獲得廣泛關注。2006年,凱雷特當選為以色列“文化杰出基金”優秀藝術家。2007年,他和妻子合作導演的電影首作《水母》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最佳處女作獎。2010年,榮獲法國文藝騎士勛章。另獲總理文學獎、文化部電影獎等。目前擔任內蓋夫大學和特拉維夫大學講師。
內容簡介:
短篇小說集《突然,響起一陣敲門聲》古怪有趣,帶著同情的腔調,故事的結尾永遠出乎意料。敘述隨意不做作,如同閑談,卻有詩意。這些故事將直抵你內心深處,讓你久久難忘。
推薦理由:
埃特加·凱雷特的短篇小說兇猛、有趣,充滿能量和洞見,同時常常深刻、悲劇而又非常感人。
——阿摩司·奧茲
這些故事短小、陌生、有趣,但語調卻顯得隨意。這些故事像笑話卻不是笑話。埃特加 凱雷特是個應當嚴肅對待的作家。
——揚·馬特爾
埃特加·凱雷特已經寫了幾本好書,但這是他最好的一本。這些故事,是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讀到的最有趣、黑暗和悲傷的故事。可以說這本書非常卡夫卡,但其實應該說非常凱雷特。
——喬納森·薩福蘭·弗爾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譯 者: 傅惟慈
作者簡介:
托馬斯·曼, 二十世紀德國文壇最為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生于呂貝克名門望族之家。1901年,以長篇小說處女作《布登勃洛克一家》而聲名煊赫,奠定了他在文壇的地位;1924年,以另一部長篇小說《魔山》聞名世界。還著有《浮士德博士》《綠蒂在魏瑪》《托尼奧·克勒格爾》《大騙子克魯爾的自白》等作品。
1929年,由于曼在文學藝術領域的杰出貢獻,“主要是由于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內容簡介:
《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寫的是呂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從1835年到1877年間的興衰史。通過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壟斷資產階級家族的排擠、打擊下逐漸衰落的歷史描寫,詳細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舊的刻意盤剝和新的掠奪兼并方式的激烈競爭和歷史成敗,成為德國19世紀后半期社會發展的藝術縮影。但因作者受叔本華、尼采哲學思想的影響,小說對帝國主義勢力持無能為力的消極態度,對自由資產階級抱無可奈何的哀惋情緒。
推薦理由:
《布登勃洛克一家》寫于19世紀的最后幾年,出版于20世紀的第一年,寫這本書的時候,曼只有25歲,以這樣的年齡寫下了這本跨越了大半個世紀,經歷了四代人生活的家族史,無論從年代上來看還是從年齡上看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創舉,是一種令人驚異的天賦。這本書后來為他獲得諾貝爾獎做出了貢獻,這充分印證了海涅的話:好的作家往往一開始就能寫出好的作品。
語言與沉默
副標題: 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
原作名:Language and Silence
出版社: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 者: 李小均
作者簡介:
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1929— ) 美國著名文藝批評大師與翻譯理論家,當代杰出的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熟諳英、法、德等數國語言與文化,執教于牛津、哈佛等著名高校。主要研究語言、文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及“二戰”大屠殺的影響。美國文理學院榮譽會員,曾獲法國政府榮譽團騎士級獎章、阿方索·雷耶斯國際獎等多項殊榮。代表作有《語言與沉默》《悲劇之死》《巴別塔之后》等。
內容簡介:
本書是喬治·斯坦納的代表作,也是20世紀西方人文批評的經典著作。其核心議題是語言、文學批評與人道主義(及反人道主義)。其輯錄的文章寫于不同時期,但都共有一個根本的主題——語言的生命。在斯坦納看來,語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現代西方的幾股非人道主義逆流(尤其是納粹)導致了語言文化的濫用與污染,使西方文學的創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經歷了種種浩劫之后,語言及其相關的現實世界究竟該何去何從?批評家與知識分子在這一過程中又該擔當何種責任?
推薦理由:
最徹骨的現代啟示錄,最宏闊的人文主義襟懷,本書的主題——對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極具當代性,對文學的梳理兼具歷史感與現實關懷,可謂能指引我們重識自身與時代的經典作品。
(日本人)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譯 者: 周以量
作者簡介:
橘玲,日本知名作家,畢業于早稻田大學。2002年出版的經濟小說《洗錢》,被評為“驚天動地的合法避稅小說”;2006年出版的《永遠的旅行者》入圍第19屆山本周五郎獎;其他作品還包括《在殘酷世界里生存下來的唯一方法》《在下雨的星期天思考幸福》等。
內容簡介:
談論日本和日本人,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是繞不開的經典。然而,時過境遷,這部奠基性著作的時效性、局限性日益顯著。而《(日本人)》顛覆了對日本人的所有思維定勢,運用進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最新研究,對日本和日本人進行系統分析。由此入手,《(日本人)》進而分析經歷了兩次“體制轉型”——19世紀的明治維新和20世紀的戰后改革——的現代日本社會,富有洞察力地揭示出當今日本的混亂迷失及其深層原因,并對日本該如何重新找到“國家定位”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日本人)》的論述精辟、犀利且引人深思,完全顛覆以往我們對日本的想象。
推薦理由:
作者給“日本人”加上括號的意圖得以充分地實現,換句話說,本書的結論雖不至于驚世駭俗,但也足以顛覆此前我們心目中有關“日本人論”的思維定勢,其實這也是將其譯介到國內的意義所在。——周以量(著名“知日派”文化學者、本書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