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是各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本文通過對影響該課程有效教學的三大因素即學生投入、教學投入及社會文化影響的分析,細究該課程所存在的問題及現狀,試圖尋求一種有效教學方式以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學生投入 教學投入 社會環境 建構主義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001-02
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以下簡稱“社會與文化”)是各高校為英語專業設置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或選修課。該課程內容包含對英國、美國、加拿大、愛爾蘭、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幾個國家的地理地形、氣候、人口種族、語言、宗教信仰、政治體制、政黨、經濟、歷史、教育等的簡要介紹。該課程中對英國和美國的介紹為主要部分。曾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雖占地面積較小,但其保留已久的君主立憲制及輝煌悠久的歷史和教育等文化不容忽視。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之一,其面積為全球第四、處于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及獨具一格的三權分立政治體制都是值得我們不斷探究的。而澳大利亞、加拿大及新西蘭等國家作為英聯邦成員國,曾經一度被英國占領,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所以這幾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歷史、文化傳統及習俗都與“母國”有著千絲萬縷割舍不斷的淵源。無論是哪一方面我們都需要對這些國家的社會與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
眾多學者對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做過很多研究。教學模式方面,范彩霞認為把“CALLA模式”融入英語國家概況中行之有效;也有學者提出使用頭腦風暴法及任務型教學方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或者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模式及2P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教學策略。筆者基于上述所提到的教學手段和自身在教學中的嘗試對社會與文化課程做了一些研究,通過分析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投入、學生投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的現狀及問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即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下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一 影響教學的三大因素
教學投入是“教學的可變因素,也是調控教學的內在因素。教學投入包括教學設計、應有教學時間以及教學評價”。在教學設計上,社會與文化受應試教育影響,仍采用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及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手段,偏重知識傳授,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得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得不到充分發揮,從而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社會與文化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該課程內容多,包含的信息量大,本院所采用的是溫洪瑞主編的《英語國家概況》(修訂版第二版),總共有30章,包括了英、美、澳、新西蘭及加拿大五個國家地理、歷史、政治、經濟及教育的簡要概述。該課程在大二第二、第三學期(第二學期之后的三周)選修,總學時有48學時,分兩個階段講授,第一階段是大二第二學期,有32學時,第二階段為大二第三學期,占16學時。在這么短且集中的時間內講授那么多內容,教學效果是不理想的。學生大多反映內容太多,專業名稱太多無法記住,如地理、政治部分。教學評價方面,云南農業大學外語學院采用的是傳統的考核制度,即總成績由平時(20%)、期中(10%)及期末(70%)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包括考勤及課堂參與情況,期中成績為隨堂的一次小測驗,期末成績采取傳統的閉卷型筆試來測試學生對該門課程內容掌握的程度。教學評價比較單一,缺乏該課程特色。該課程本是內容豐富多彩的,文化性質較強,而這些考核及教學設計單一,無法凸顯該門課程的風格,達到課程的教學目的?!陡叩葘W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讓學生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史地、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背景知識,尤其是有關這些國家的發展現狀、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基本文化事實和文化現象,以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識別力、理解力,培養和提升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在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過程中理解、掌握英語并運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和成功的溝通”。該課程不是語言基礎知識訓練課程,而是一門文化課程。曹文曾提出文化教學層次論,“文化教學存在兩個層次,即文化知識層和文化理解層以及連接這兩個層次的文化意識教育,要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文化教學必須超越文化知識層,達到文化理解層。”通過教學評價發現云南農業大學外語學院個別學生還處于文化知識層,只是簡單地學習了一些文化背景知識;大部分學生處于文化意識層,他們認識到母語文化與異國文化的不同,需要從多角度去研究和比較文化差異性。幾乎還沒有學生上升到文化理解層,即能夠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學生投入是“一個相對穩定的變量,是學生在短期內無法改變的因素,包括學生傾向性(學生的認知結構、智力類型對科目的認知基礎)和學生原有動機(學生因受家庭影響而對學習產生的一種認識,區別于課堂中所激發的那種動機)”。云南農業大學學生生源80%來自農村,且英語專業學生大部分都是被調劑來的。語言的學習需要現代硬件設備,而文化的學習需要本著交流的目的,這兩樣都是學生所缺的。大部分學生因家庭環境影響,沒有想過從事與文化有關
——————————————————————————
* 云南農業大學第八批校級一類課程建設項目“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
的工作。從導師記錄本上看到95%的學生在對自己四年的規劃及最理想的工作這一欄中未曾想過出國或從事與跨文化有關的工作。他們未曾體會到能從該門課程受益。他們并沒有完全理解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即“集語言與文化于一身,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歷史、地理、經濟、政治、宗教、教育及其價值觀念和習俗文化傳統,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寬容性,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大部分學生認為社會與文化課程沒有基礎英語或綜合英語類課程重要,對英語專業四級及八級過級率沒有實際指導價值,所以學生對該課程傾向性及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雖然綜合英語課程也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但社會與文化課程更加系統化,內容上是整體性把握,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學生在選修該門課程時帶著強烈的抵觸情緒及厭倦心理,理所當然他們也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來了解掌握知識。
教育是公眾性事業,教學效率的提高不僅受上面兩個因素的影響,還受當今社會環境和政策的影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近幾年各報刊登載英語專業被列為最難找工作的十個專業之一。在我班學生中有一個因在財經大學選修會計課程與社會與文化課程時間相沖突,結果她選擇了會計,當然考試也不理想。學生更愿意學習一些自認為具有經濟實用價值的知識,這樣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的確,大學生就業環境很不樂觀,尤其是農科院校的英語專業學生。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即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的,是相互推進的。
二 建構主義指導下多種教學方法結合
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兼容并包含行為主義、認知學派及人本主義等理論的合理觀點,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教學觀。建構主義更強調知識主觀性的一面。在他們看來,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對客體或事件進行解釋的過程,而每個人對客體和事件的詮釋都會受到自身知識背景、性別、年齡、族群等因素的影響,認為我們對他人觀點的理解從來不會超出我們所能理解的。因此知識不是簡單地由教師傳遞給學生,而是需要由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到自己的腦海里,學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產生想法。換句話說,對學習者而言,知識不是習得的,而是建構的,它存在于心理而不是外部世界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只有充分地調動學習者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學習的效率才會提高。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資源,在提供文本、圖片等形式的基礎上,通過多媒體投影提供音、視頻素材,向學生展示知識的多樣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關于學習評價還包括評價主體的多樣性,不僅是教師,學生、自我及社會都可以參與評價,使評價更加豐富真實。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主體性及知識的建構性。社會與文化課程除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還需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正如王云所提出的“文化教學以文化知識為起點,文化意識為橋梁,價值觀為主線,文化的三層次為脈絡,個體文化為重點,啟發式教學為指導思想,文化對比為手段,跨文化交際為目標,采取提問式、討論式、發現式、研究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
社會與文化課程所涵蓋的內容包羅萬象,在教學過程中除遵循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原則——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還需結合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種類繁多,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本文主要依據學生認識活動的不同形態來劃分,將教學方法劃分為五類,即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方法及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講解教育及政治體制部分,教師需根據學生認識活動的不同形態來采用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即指導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列出一些參考書籍,分給學生閱讀,最后以一個報告的形式來呈現他們對本章節的掌握,同時可以對比中英美國家的教育及政治體系的異同。地理部分可以采用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雖然我們沒有條件到這些英語國家觀光,但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組成“旅游團”,組里的每個成員負責模擬導游介紹該地的地形地貌及旅游景點等。這種方法形象、直觀、具體和真實,不僅活躍班集體氣氛,而且能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和維持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同時這部分也需要采用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方法,通過模擬導游,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體驗大自然的真、美,陶冶性情。同時需結合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學生中若對旅游方面感興趣的,他們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手腦并用,學以致用。歷史部分所要應用的方法較多,但主要是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發現法和討論法。歷史雖是已經過去的,但撰寫歷史的人不同,后人所看到的歷史也截然不同。學生在吸收歷史內容時不能全盤接受,需要采取批判的態度。教師需要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獨立的探究或研究活動而學習知識,這樣有利于培養他們探索和創新的意識與能力。同時也需要采用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引導學生讀相關的書籍,如一些經典文學著作,從中了解歷史,只有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具有批判精神。可見沒有哪一種方法是全能的。筆者認為應該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發揮學生主動建構文化的積極性,并利用多種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取得出色成效。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織和綜合運用,發揮不同的教學方法的綜合整體功能,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三 結束語
社會與文化課程現存問題頗多,內容繁多,類別多樣,不管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在教與學中不斷改進,以求找到一種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筆者在這里就云南農業大學外語學院社會與文化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從而提出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下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正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所倡導的知識是建構的,學生由此產生想法,主動參與到文化吸收與構建中,才能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范彩霞.CALLA模式在《英語國家概況》教學中的應用[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63
[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曹文.英語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3):10~14
[4]王云.《英語國家概況》課的定位與教學探討[J].肇慶學院學報,2004(1):9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