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2P(Project and Presentation)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中的應用,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對比分析中西方及主要英語國家之間在文化各層面的特點及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儲備豐富背景知識的同時,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關鍵詞】2P任務型教學 任務 展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007-02
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是一門知識性和實用性很強的文化知識課。以知識文化為主,交際文化為輔,培養學習者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儲備豐富背景知識的同時,鞏固和提高英語水平。課程教學內容涉及面廣,并且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由于課本為全英文,講授過程中出現很多語言點和新詞匯,教師的課堂教學容易趨向于圍繞這些展開而把該課上成了精讀課。另外,教師的課堂設計往往會按照閱讀內容提問或是根據書上問題回答的形式,使之變成了閱讀課。由于教學內容量多,教師在課堂上會形成滿堂灌,學生以傾聽為主,結果該課上成了聽力課。總之,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會出現照本宣科的現象,只是單一地羅列講述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而沒有把國內外的文化知識相互聯系,導致學生的學習內容并不能與實際的情況聯系起來。
以上無論哪種形式,都是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結果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學生聽懂了內容,由于缺乏足夠的積極參與,課程的知識也很容易被遺忘,或者根本不能把所學的東西運用于實際的英語交流中,而未達到真正掌握的目的。如說我們常用的“Thank you”和“You are welcome”。這是學生們從一開始接觸英語就學過并一直牢記使用的表達體,但在英國文化中,“Thank you”顯得很正式、很古板,“You are welcome”的回答也讓人覺得似乎幫了別人多大的忙一樣,讓聽話人覺得不太自在。學生可以很牢固地掌握固有的語言表達,卻忽略了英語國家社會文化背景下更地道的表達“cheer mate”和“That’s all right”。因此學生并不能正確或者合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一 任務型教學
中國著名語言教學專家桂詩春先生曾把外語教學方法改革分為四個階段,其中第四個階段——交際法階段,提出以學生為中心,以需要為動力,教師的角色從原來的課堂講授者和知識傳授者轉移成為學習方法的倡議者和課堂活動的鼓動者。為達到教學目的,課程教學模式必須要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己去學習、發現、研究、總結。教師要轉變教學方法,把英美概況的課堂變成開放的課堂、自由的課堂,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文化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成功地運用于未來的跨文化交際。那么,教師可以引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策略與模式,嘗試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在任務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和作用。
任務型教學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90年代后其在理論上獲得了不斷的進步和成熟的新型教學法,強調學生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國際著名語言教學專家Rod Ellis在2003年提出的“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即用目的語對語言進行理解、操作、運用的活動。
所謂任務型教學,主要是指將任務作為核心進行教學內容的計劃、組織教學。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基于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課堂中師生和生生的互動和交際有助于學生運用語言,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產生語言的習得,并最終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其中,任務就是學生所要探索研究的主題核心內容。任務應重視學生如何溝通信息,學生應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完成任務上,而不強調使用何種形式。任務具有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際”,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確保任務目的明確和任務的可操作性,設計好學生需要對某個交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的任務,這樣才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圍繞主題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探討。學生接受任務后可通過自主協作,參與、探究、歸納和合作等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建構知識體系,發展能力,而不是單純地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把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改為情境識記的靈活記憶方式,從而使知識與技能有效結合,并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而從整體上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
二 2P任務型教學模式在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中的應用
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內容中的任務設計可以從英美國家的人文地理氣候、政治制度、政黨制度、教育制度、經濟制度等方面著手。如我們在講到英國地理時,學生的任務就是清楚地掌握英國的地理構造、地質分布及其特點等知識。學生只憑借課本內容的閱讀是不足以進行形象記憶的,但是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的資源,分工協作,群策群力,完成與課堂所學主題相關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等,借助地形圖,甚至是電影。例如借《勇敢的心》來分析蘇格蘭及整個英國的地理構造。任務中影視視頻的借用,可以大大提升任務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完成任務的興趣,從而刺激學生的記憶。再如在設計美國政府制度這一章節的教學時,學生的任務可以是查閱、收集、學習總統的選舉、國會的召開等方面的相關知識點。在整個任務的實施過程中,學生要想圓滿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就應該進行一系列的查閱、閱讀、分析等,以此來完成任務。這個對教學內容進行學習的過程其實也是技能訓練和知識教學的過程。實施任務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學生提供交流、獲取、應用、處理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也可以參與到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學習以確保任務的共同完成。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能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還能通過更多資料的收集并閱讀獲得更多具有趣味性的課外知識,使其了解得更全面。
對于學生任務的完成與否,完成的質量如何要經過一定的檢測。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己的任務,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展示是指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在課堂上陳述匯報自己通過對任務研究后得出的觀點以及實物展示或表演,同時還可以回答其他學生的問題。任務和展示緊密連接,不可分割。任務是前期準備工作,在課外完成,而展示則是任務的延續,它采取課堂表現形式在課內時間完成。課堂展示的運用,可以增加學生應用語言的機會,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角,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學習過程,在語言輸入與輸出的相互轉換中,形成語言運用能力和知識的強化記憶能力。
在英語國家社會和文化課程的教學中,學生完成任務后,可以通過在課堂上設定的10~15分鐘的時間內,將其成果進行展示。形式可以借用PPT進行口頭匯報、授課方式向其他同學進行講解,并接受同學的提問。其中,為了能應對同學的提問,任務執行者必須在實施任務時做好更充分的準備,才能讓授課的同學自信地勝任“教師”的角色。學生也可以分角色把任務成果表演出來。例如:學生可以將學到的總統選舉、英國議會的召開過程進行現場模擬,可以對新西蘭毛利人的文化進行表演。通過成果的展示,能夠使學生有完成任務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學生的學習也就成為一種滿足需要、發展興趣、提高能力的過程。學生通過相互的交流,能夠對各自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進一步分析,對自己的實踐過程和學習方法、對學習成果等加以修正、完善。
三 結束語
2P任務型教學就是要求改變過去忽視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培養的這一現象,強調教學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發展學生綜合語言文化的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大膽實踐、自主學習的過程。新的教學模式取代了“填鴨式”教學模式,激勵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情來參與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合作協商能力、思考應變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獲得自信。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在任務的策劃中要不斷總結,把2P任務型教學模式更有效地應用于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中。
參考文獻
[1]廖曉青.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基礎和課堂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11)
[2]魯子問編著.中小學英語真實任務教學實踐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袁昌寰.任務型學習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02(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