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政策學作為當前中國高校行政管理本科專業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對于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公共政策學課程的內涵及其對行政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出發,結合當前公共政策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提高行政管理本科專業公共政策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行政管理 公共政策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015-02
公共政策學作為當前中國高校行政管理本科專業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其對于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對于行政管理專業其他課程而言具有理論性較強的特點,公共政策學是一門既具有高度科學理論價值又與應用實踐密切相關的課程。提高公共政策學的教學質量,對于提升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應用知識技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 公共政策學課程的內涵及其對行政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公共政策學是指一個綜合地運用各種知識和方法來研究政策系統和政策的過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實質、原因和結果的學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關知識,改善公共決策系統,提高公共政策質量。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行以及總結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一些公共政策問題上的經驗教訓,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在公共事務領域中建立科學決策體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此時西方政策科學理論開始傳入中國,并于隨后的三十多年里在公共政治和行政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政策科學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行政管理專業旨在培養具備行政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等方面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培養的人才大多是面向公共領域單位機構就業,這些人才在工作崗位上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大量公共政策制定、執行、監督等任務。如何更加科學地制定公共政策,并在執行過程中恰當地權衡各方利益,使政策執行能實現既定目標,解決公共問題及矛盾,這些都有賴于任職人員具有系統的政策科學理論以及嫻熟的政策操作技能。同時,公共政策學中包括的各種分析理論與技術方法能夠彌補行政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在運籌學、經濟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知識不足的缺陷,鍛煉行政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與能力。因此,作為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公共政策學是包括行政管理專業在內的公共管理類專業的主干課程,國內開設行政管理專業的高?;旧隙紝⒐舱邔W設為專業必修課程。
二 當前行政管理本科專業公共政策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隨著中國各大高校開設行政管理專業的增多,公共政策學也在各大高校中得到深入的學習與研究,并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公共政策后備人才。然而在取得喜人成果的同時,公共政策學在當前行政管理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教學中仍存在一些現實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教學效果的改善以及學生素質能力的提高。
1.教學內容與實際存在差距
教學內容指學校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技能、思想、觀點、信念、言語、行為、習慣的總和。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主要具體化為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材。當前中國的公共政策學教學內容仍與中國的社會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現為課程的教學方案仍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學計劃及教學大綱也是圍繞理論知識原理講授制訂。同時教材建設也存在一定問題,許多教材仍以介紹西方理論方法為主,甚至直接翻譯國外教材,導致學生在學習閱讀時存在理解上的困難。此外,教材中緊密結合中國公共政策實踐的案例相當匱乏,使課程知識難以融入實際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國的公共政策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發展時間較短,知識體系仍處于不斷摸索完善的階段,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的公共政策學中相當多的理論都是在引進西方理論的基礎上形成,因此其知識體系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背景的影響。教學內容與實際存在差距,使得行政管理本科專業的學生在就業后難以將相關原理方法運用到工作實踐當中。
2.教學模式傳統單一
當代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識可以區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又稱為描述性知識,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質、內容、狀態等,即回答“是什么”的問題,通常表現為知識原理。程序性知識解決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因此它又稱為實踐性知識。長期以來,包括行政管理專業在內的文科類專業大多采用講授式教學,并通過記憶背誦來重點掌握陳述性知識。然而公共政策學是一門源于實踐應用需求的學科,單純的講授式教學只能使學生識記公共政策學中的陳述性知識,卻無法掌握程序性知識,即學生無法理解學習這些知識原理用來做什么,也不懂得如何將其運用到實踐生活當中,導致公共政策學成了一門曲高和寡的課程,因此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盡管當前一些高校開始嘗試建立各種互動教學體系以拓展教學中的程序性知識,然而這些嘗試仍然偏重于教學形式的互動,互動教學體系大多處于形式大于實際效果的狀態,因此教學效果提升仍相當有限。
3.教學實踐環節嚴重缺乏
盡管隨著培養應用型人才理念的興起,中國各高校行政管理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要求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如何將培養方案中的實踐要求落實到課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就公共政策學課程教學實踐而言,這主要表現在課程的校內外教學實踐環節均存在缺失。一方面課程的校內教學實踐形式化。由于經費有限、學科認識誤區等原因,高校往往將實驗室建設的重點放在理工類專業中,對于如行政管理等文科類專業通常認為只需要理論教學,不必建設教學實驗室,從而導致公共政策學等課程無法開展模擬教學實驗。另一方面課程的校外教學實踐活動受限。由于公共政策的特殊性,公共部門在制定或執行政策時往往涉及一些工作保密問題,因此學生在實習時接觸的更多是打印錄入等行政雜務,而公共政策制定或執行的內容接觸較少,難以對公共政策運作深入了解。
4.教學師資隊伍不健全
公共政策學是一個跨學科、應用性的研究領域,政策分析不僅借助于社會科學及行為科學尤其是政治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而且也借助于數學、經濟學、運籌學等的理論和方法。然而當前中國許多高校的行政管理本科專業教師基本都是行政管理學、政治學、哲學等社會科學的學科背景,缺乏相應的自然科學學科背景。由于教師隊伍知識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在課程教學中涉及的定量分析方法和技術內容無法深入展開,嚴重影響教學效果。此外,相當部分的任課教師從校門畢業就進校門任教,自身缺乏公共政策的任職或實戰經驗,因此在講解公共政策案例時往往照本宣科,缺乏說服力。盡管部分高校探索通過外聘公共政策相關領域工作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的方法解決這一難題,但總體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兼職教師更多的是掛名任職或偶爾開設一兩次講座,真正參與到教學實踐中的寥寥無幾。
三 行政管理本科專業公共政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基于公共政策學課程對于行政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以及公共政策學課程教學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在當前有必要結合公共政策學課程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實踐以及教學師資隊伍四個方面對公共政策學課程教學加以改進。
1.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質量的高低對于人才培養的質量起著關鍵作用。為使公共政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能更貼近中國社會發展需要,首先應加快公共政策學學科的發展,在引進西方理論方法的同時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共政策學的發展之路,使課程教學內容有符合國情的系統理論支撐。其次,應進一步創新行政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公共政策學實踐應用性的特點落實到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中,在教學內容選擇與組織中將知識、學生與社會三方面因素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及解決政策問題的能力。最后,教材建設是推動一門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應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教材質量。一方面要鼓勵緊貼中國國情的公共政策學優秀教材的編寫出版,另一方面通過教材“選優選新”保證教學質量。課程教材應盡量選用優秀教材,如國家規劃教材、省部級以上獲獎教材或是經典教材。另外,為使教材內容緊貼時事熱點應盡量選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
2.創新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所形成的具有特色且相對穩定的教學樣式,不同的教學理念會導致不同的教學模式。因此要創新教學模式,首先應切實樹立以學生和社會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增強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效性,綜合運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組學習成果展示法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更多地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從政策制定及執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社會現象。其次,由于陳述性知識是程序性知識的必要條件,反過來程序性知識又會促進陳述性知識的深入掌握和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平衡兩者的關系,引導學生對知識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3.落實教學實踐環節
由于公共政策學研究的目的在于幫助公共政策制定者解決公共問題,它需要學習者在深入進行科學理論研究基礎上,掌握各類政策分析方法并靈活運用到實踐當中。因此在提高理論教學質量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而良好的課程教學實踐需要校內和校外雙管齊下。一方面應加快課程的校內教學實驗室建設,通過高校自主開發或購買引進公共政策學模擬實驗系統,使學生在實驗中加深對課程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另一方面,應積極推進課程的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對于行政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而言,校外實踐內容不應僅是參與公共部門的行政雜務處理,而是應當在不涉及政策保密性的前提下,更多參與到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
4.完善任課教師隊伍建設
知識結構合理、教學技能優良、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是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改善公共政策學課程教學質量必須將教師隊伍素質能力作為一項要務加以改進。首先,針對當前許多高校中行政管理本科專業任課教師自然科學學科背景缺乏的問題,可以實行在崗教師進修和文理背景雙兼教師人才引進。其次,根據公共政策學實踐應用性強的特點,除了更多地鼓勵校內教師赴公共政策相關部門掛職鍛煉以外,還應通過目標合同制的方式進一步落實外聘教師工作方式及任務。同時校內外教師的教學指導要形成有效聯動,使學生在校內能夠扎實掌握課程的原理及技術方法,又能在校外實踐中進一步加深課程知識的理解。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化,越來越多的公共問題需要政府及相關機構部門運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公共政策,維護經濟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行政管理專業學生作為公共事務的重要儲備人才,其政策能力對于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有著重要影響。應進一步通過多種渠道提高行政管理本科專業公共政策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促進公共政策學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振明編著.公共政策學——政策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技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