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學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重要分支,是醫療衛生人員需要掌握和使用的專業語言。社會對醫療從業人員的專業英語要求也很高。未來的醫學人員需要會查閱英文醫學文獻,聽懂專題報告,用英語進行討論交流,甚至要書寫英文病例、處方和論文。為了更好地了解高職院校醫學系對醫護英語的需求,找到更適合同學們學好英語的方法,本文通過對某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的訪談與問卷調查,分析了醫學專業學生目前的英語學習狀況、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和動機等,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與討論,為今后的英語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需求 專門用途英語 醫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031-01
長期以來,中國高校英語教改呼吁最多的就是英語要和各種專業知識學習緊密結合,在提升專業技術水平的同時也要提升英語知識的實際運用與具體實踐能力。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職業性更強,要更加展現其實用性的特點。
一 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有很多高校英語教學中出現了學生聽不懂、說不出英語的尷尬局面,反思宜春職業技術學院的醫學英語教學,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如何使高職英語教學和具體專業相融合,培養出“專業+英語”的復合型人才,對醫學英語教學來說至關重要。為滿足醫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未來就業的需求,醫學英語教學有必要進行探索和改革。通過對某高職院校的調查發現目前醫學英語教學狀況存在如下問題:
1.偏重公共英語教學,忽視醫學英語教學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英語應用能力考試以及四六級考試。這樣一來,本應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語言應用能力為專業英語打基礎的公共英語教學幾乎成了學校英語教學的全部。另外,醫學英語缺乏統一的目標要求和考核標準而且課時少,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
2.醫學英語教學模式陳舊,教學內容枯燥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醫學英語課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整堂課都在填鴨式地給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點,學生被動接受而不能完全理解消化,從而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加上英語公共課都是大班教學,教學質量大打折扣。這種方式不便于老師與學生交流操練,坐在后排的學生聽課效果不好,還會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另外,據調查學生對現用的教材《實用英語教程》也有諸多不滿,認為該教材與醫學專業英語脫節,缺乏實用性。教材內容的枯燥和教學模式的陳舊導致大部分學生失去學習醫用英語的興趣。
3.醫學英語教學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目前在部分醫學院校雖然開設了醫學英語課,但就教學醫學英語的師資隊伍情況看,形勢不容樂觀:從事醫學英語教學的教師,科班出身的不多。英語專業畢業的老師專業能力強,但對于醫學內容不了解導致在醫學英語課堂上無法對所授內容進行深層挖掘,也無法就醫學內容與學生展開深層次的溝通交流。醫學專業畢業的老師對醫學內容駕輕就熟,能旁征博引、融會貫通,但英語語言表達能力欠佳,無法順暢地借助英語這一語言媒介進行醫學英語教學,最終不得不借助漢語加以解釋。
二 高職院校醫學專業英語教學改善的措施
鑒于以上這些問題,再結合對學生的調查報告分析制定出醫學英語教學的改善措施:
1.實現基礎英語教學與醫學英語教學的順利銜接
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任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對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做出適當調整,有時需要教師自己做講義、制課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教學難易程度上與基礎英語教學相銜接,內容上不至于過難、過深,從醫學知識方面逐步完成由科普到專業,由基礎到臨床的過渡。學生有了一定基礎才會慢慢激發學習的興趣,才能使醫學英語的學習順利進行下去。
2.改革醫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增加教學課時
可以考慮從兩方面改善目前的教學狀況:一是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增加醫學英語課時,使醫學英語與基礎英語的學習保持同步,每周2學時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未來目標崗位的需要。二是開拓其他渠道為學生提供學習醫學英語的環境。如在課堂上老師為學生設計相對簡單的病房情景,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熟悉日常的用語及醫學專業術語。另外,班級英語角也是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不錯選擇,相關院系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資料,如涉及醫院的相關電影與電視節目來鞏固學生所學的醫學知識并了解有關專業最新進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改善醫學英語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推動學生自主學習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接受,這勢必造成教學策略單一,學生主動性不強、積極性受挫等弊端。醫學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使教學資源優化配置,使教學內容顯得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長久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韓瑞華.需求分析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取向[D].山西大學,2007
[2]李文斌、李林、賈建國等.七年制醫學英語課程的定位和引導應用型教學模式的初探[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7(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