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擺手舞是土家族歷史文化的一種演變,土家族人民把對祖先的崇敬與對神明的祈福幻化成舞蹈的形式展現出來,本文針對擺手舞的起源、發展以及舞蹈的特征分別進行了闡述,根據歷史的記載分析了大、小擺手舞的表演形式與土家族勞動人民的歷史心境,總結土家族擺手舞的現代健身意義,為中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家族 擺手舞 文化價值 研究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035-02
土家族是1956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的單一民族,也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土家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與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以及四川省的黔江、秀山、石柱、酉陽等縣,與其他民族雜居。土家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崇拜祖先相信神明。他們用智慧創造了自己的語言,土家族人稱自己為“畢茲卡”(意思為本地人)。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他們結合自身的民族特征以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創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以擺手舞的創編最具代表性,擺手舞主要是畢茲卡人對祖先的一種緬懷與民族傳統精神的體現。本文針對擺手舞的種類與表演形式分別進行闡述,探討擺手舞的文化傳承為中國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奠定基礎。
一 土家族擺手舞的種類
土家族擺手舞的歷史悠久、規模之大遠近馳名。在清朝的《永順府志》里就有記載,每年正月初三與正月十五夜里敲鑼打鼓男女匯集一起唱歌跳舞。清朝詩人彭施鐸有一首關于土家族歌舞的詩句:“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擺手舞的表演可分為兩種:首先是大擺手舞,規模相當龐大,主要以祭祀“八部大王”為主,表演土家族先祖的起源、民族遷移、抵御外敵與生活等方面的模仿。其次是小擺手舞,活動規模不大,人數較少,各村寨的村民無論男女老少均可參加。舞蹈的表演是以祭祀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和各地的土王為主,動作形式主要是體現土家族勞動人民辛勤耕作的場景。
二 擺手舞的表演形式
擺手舞的動作簡潔大方,適合男女老少,在跳舞的過程中雙手自然擺動,幅度無須過大,舞步為一步一顫,上肢擺動時要借助肩部力量,肩帶動手在身體的周圍自然擺動。身體一定要保持直立狀態,大家借助銅鑼與大鼓的聲音再配合擺手的動作,惟妙惟肖地展現心中的喜悅。舞蹈方面最具特色的有擺手舞、巴山舞、仗鼓舞、梅嫦舞、造旗舞、團雞舞、跑馬舞、八寶銅鈴舞、茅古斯、八幅羅裙與跳喪舞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擺手舞。
1.大擺手舞的表演形式
大擺手舞是在土家族擺手堂當中舉行的。擺手堂正中央供奉著土家族的祖先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擺手堂大廳前的廣場中央豎立著一根高24米的旗桿,上面懸掛有兩面龍旗。旗桿最頂端有一只“白鶴”振翅欲飛。大擺手舞活動一般按三年兩擺的傳統習俗祭祀,舉行時間為正月初三至十五。各村寨要依姓氏或者族房分成擺手排,每排成為一支單獨的擺手隊伍,每排人數可以不等。但每排必須設有擺手隊、祭祀隊、旗隊、樂隊、披甲隊、炮仗隊等,隊伍人數眾多,場面壯觀。
第一隊為龍鳳旗隊:龍旗與鳳旗分別要用白、紅、蘭、黃四種顏色的綢料制成四面三角大旗。旗長約3米,旗邊要鑲有雞冠形的花邊,走在隊伍最前列的分別是白龍旗與紅鳳旗。
第二隊為祭祀隊:分別由各村寨德高望重的老者所組成。他們身穿皂色長衫,手握齊眉棍、朝筒、神刀等道具,尊者必須手捧貼有“福”字的酒罐,帶領捧五谷、擔獵物、端粑粑、挑團馓、擔豆腐等祭品的老者,隨掌堂師祭祀并哼唱祭祀歌。尾隨祭祀隊后邊的是舞隊,各村寨的男女老少著節日盛裝手握長青樹樹枝或朝筒列隊入場。
第三隊為小旗隊:每戶一面色彩鮮艷、鑲有荷葉邊的三角形旗或長方形旗。敬獻于“八部大王”的神壇下,以感謝祖先的恩德與庇佑。
第四隊為樂隊:樂隊可分為擺手鑼鼓與餾子兩種,再配上土號、牛角、咚咚喹、野喇叭等,演奏出土家族文化獨有的旋律。
第五隊為披甲隊:由身披色彩鮮艷的花鋪蓋(土家語:西蘭卡普)的青壯年所組成。土家族人天生具有尚武、頑強勇敢的精神品質。在擺手舞當中可以用錦為披甲,以顯示男性的威武與雄壯。
第六隊為炮仗隊:由三眼銃與鳥銃所組成,炮仗隊進堂后先掃邪,后安神。掌堂師手持掃帚大聲譴責那些不顧道德、少斤缺兩的行為,再用掃帚清掃那些“起心害人”的民族敗類的內心,充分表現了土家族純樸善良的品德。
祭祀的時候須在掌堂師的引領下依序虔誠跪下左腿,與祭祀隊一領一合,齊唱神歌。歌唱結束各排將各自的供品獻于神案,祈求祖先保佑土家族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祭祀完畢,禮炮三響,撼天動地,催人起舞,全場沸騰。最后土家族各部落一起跳擺手舞,整個祭祀活動結束。
2.小擺手舞的表演形式
土家族人的“舍巴日”譯成漢語的意思是“小擺手”,小擺手舞是土家族人祭祀先祖與重要節日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娛樂節目。始于遠古時代,在明清朝時期最為昌盛,在古代戰士出征的時候作為戰舞表演以鼓舞戰士士氣。小擺手舞的動作多數都是模仿祖先在打仗時候的英勇與土家族勞動人民生產、生活與狩獵遷徙等內容。主要體現土家族人強悍、勇敢團結的精神品質。表演人群不限,可以以各寨、各姓氏為單位舉辦,人數不多、規模不大,小范圍的祭祀可以選擇各寨的祠堂。舉行祭祀的時間可分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各村寨的男女老少均可參加,大家齊聚擺手堂前一起載歌載舞。
小擺手舞的動作特點是必須擺動同邊的手躬腰屈膝,以身體扭動的姿勢帶動手的甩動。模仿內容可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種表演是出戰時候戰士的粗獷勇猛,場面宏大;第二種表演是狩獵時候的動作如雄鷹閃翅、拖野雞尾巴、犀牛望月、跳蛤蟆;第三種是表演農作與生活時候的場面,如挖土、割谷、插秧、薅草、種苞谷、砍火渣、燒灰積肥、挽麻蛇、織布、紡棉花、打蚊子、抖虼蚤、水牛打架、擦背等。
三 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價值
1.擺手舞的民族文化價值
擺手舞是土家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展現了遠古時代畢茲卡人的勤勞質樸、頑強勇敢、誠實守信、團結互助與尊老愛幼的優良品質。土家族是一個有著獨特信仰的民族,他們崇拜祖先、熱愛民族領袖、信奉神明。為了緬懷先祖、更好地弘揚土家族歷史文化,畢茲卡人用自己家族的生產方式、生活細節與祭祀祖先的場景創造了擺手舞,在跳擺手舞的過程中巫師(土家語:梯瑪)一邊歌唱祖先的豐功偉績,一邊祈求神靈的庇佑,帶領全族男女老少進行跳躍。潛移默化地對畢茲卡人宣傳了土家族的民族歷史,畢茲卡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當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有效地起到了傳承和強化民族特性的目的。為中華民族的舞蹈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真實有效地反映了千百年來土家族勞動人民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是一種珍貴的歷史文化展現。
2.擺手舞的健身價值
擺手舞是一項能夠達到休閑娛樂目的的體育項目,在土家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人們一直處于生產耕作的忙碌之中,人們為了懷念祖先同時也為了豐富自己的休閑時光而創造了擺手舞。擺手舞最開始是人們對勞動過程的一種模仿,經過了千百年來畢茲卡人對舞蹈本身的加工提煉,發展到今天成為風格獨特、具有民族健身價值的一項民間體育運動。土家族人在跳擺手舞的過程中不僅滿足了對先祖的崇拜之情也體驗到了心靈的凈化,同時展現了畢茲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擺手舞的動作簡單易學,上肢主要有三個動作:單擺、雙擺與回旋擺,此動作可以通過上下擺動緩解勞動人民肩部的不適,腿上動作必須配合手的方向左右擺動,有效地防止了腰肌勞損。作為娛樂休閑活動,不僅豐富了業余生活也起到了鍛煉身體的重要作用。
四 結束語
土家族擺手舞是一種民族特有的精神財富,它主要體現了土家族人民的生存理念與對古代歷史的緬懷,不僅傳承了土家族先祖的勤勞智勇,同時展現了土家族人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土家族人通過原始祭祀舞蹈的演變,創造了土家族人獨一無二的舞蹈。這對全民健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擺手舞以它獨有的魅力贏得了世人的喜愛。土家族擺手舞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充分認識和開發其文化價值,使擺手舞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作為一項民族健身項目,中國應廣泛推廣并保護好歷史文化瑰寶。
參考文獻
[1]賀澤江.論土家族擺手舞的發展與前瞻[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2):93~95
[2]袁革.論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特征及其健身價值[J].重慶社會科學,2005(4):103~105
[3]楊敏、陳光玖.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內涵及文化價值研究[J].溫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3~25
[4]周威.土家族擺手舞的舞蹈形態特征[J].大舞臺,2013(7):88~89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