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有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良現象給大學生帶來的困惑和抵觸,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努力營造“談理念,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課堂教學氛圍,闡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并通過“三個倡導”的目的要求反思社會不良現象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理念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040-02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指出:“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受此啟發,作為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營造“談理念,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課堂氛圍,闡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并通過“三個倡導”的目的要求反思社會不良現象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 闡明“談理念,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教學意義
“談理念,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教學意義,即讓大學生明確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核心價值體系,任何一個階級、政黨、國家都十分重視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我黨在深化改革所面臨的國內外嚴峻形勢下,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積極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分必要、意義重大。其教學知識點主要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就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體現而言,它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靈魂和核心內容,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社會意識形態的根本問題是要解決一個國家政權和政黨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價值。而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核心價值體系,即文化建設的根本,它所要回答和解決的問題是舉什么旗幟、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樣的精神面貌、朝什么樣的目標理想前進。鑒于此,我們判斷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否有力量,可以從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價值觀念三個指標看它們是否對本國國民具有吸引力;我們判斷一個階級、政黨、國家成熟、先進與否,就應看它有沒有成熟的、先進的意識形態以及體現其本質的核心價值體系,并在實踐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和發展這個核心價值體系。
第二,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聚力看,它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價值取向,反映了全國各民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要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需要有一個能夠被全社會共同接受和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因此,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概念,其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回答了舉什么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回答了走什么道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回答了以什么樣的精神面貌朝著目標理想前進)。
第三,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運作力而言,我黨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提出了“三個倡導”,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全社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有更深入的認識,為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條件。黨的十八大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首次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做出的重要論斷。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 開展“談理念,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教學反思
“談理念,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教學反思,即通過“三個倡導”的目的要求,反思社會不良現象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旨在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取向,充分反映了國家、社會和個人的愿景和訴求,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當代中國人的思想共識,即:萬眾一心,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然而,由于中國市場運作法規和秩序上的不健全,加之各種不良思潮的沖擊,使部分大學生動搖了理想和信念。對此,著名記者盧新寧在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上致辭:“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于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于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于媚骨。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倍@些“曾經的激情和理想”、“依然需要的信仰”理應是中國夢、你我的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的。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二,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旨在創新社會治理、建設現代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昭示了社會充滿活力、健康有序,人民才能幸福,國家才有希望的真諦,從而最大限度地凝聚全黨、全社會的價值共識,即一個風清氣正、公平公正、法治嚴明的社會環境,一定會給個人帶來愉悅的心境、積極的心態,激勵人們為營造和諧平等的社會關系、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奮斗。然而,由于身處一些是非不清、良莠不辨的環境或網絡世界,目睹貪腐、官僚主義、分配不公、追名逐利、驕奢淫逸等不良世風,使部分大學生心里蒙上了陰影,在社會價值取向上出現了偏差,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弱點:意志消沉(重金錢實惠,輕理想追求)、貪圖虛榮(重奢侈享受輕艱苦奮斗,認為高消費是一種派頭,是一個人價值的體現,相互攀比,追求超前消費、高檔消費)、自私狹隘(重個人利益,輕集體利益,對同學漠不關心,對集體活動毫無熱情)、見利忘義(重才能,輕道德品質,認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取決于學識、才能、機遇和人際關系,而與品德無直接關系,不求上進)等。鑒于此,加強大學生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固然重要,但同時也應及時傳達黨和政府對社會治理的創新方案(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以警示大學生明辨是非、克服自身弱點,自覺認同全黨全社會的價值共識。
第三,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旨在培育昂揚向上的社會公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涵蓋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多個方面,從而最大限度地凝聚每一個公民的道德共識,即: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從我做起,維護國家利益、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與人為善,未來中國的分量和質量就在我們的手上。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社會道德領域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以權謀私、造假欺詐、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等),猛烈地沖擊著社會的道德底線,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破壞了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加之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較為落后(即便是聯系了社會實際,但很少針對學生思想實際進行面對面的教育引導),使部分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不愿意接受課堂教育,整天沉溺于手機新聞和網絡世界,對爆炸的資訊是非難辨,出現了前面所述的令人擔憂的以個人為中心的弱點,并逐漸喪失了理性的判斷和獨立的思考,這正如一位網友對極少部分缺乏理性愛國的大學生提出的中肯批評:“愛國不僅僅是夸耀祖宗創造了什么,而是看我們能給后代留下些什么;愛國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努力工作,創造財富,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養活自己和家人,貢獻社會和國家;愛國不僅僅是在網上發發牢騷,而是說真話,辦實事,勇敢地和行業內的歪風邪氣作斗爭,使社會的各行各業逐步走向法治化;愛國不僅僅是轉發、傳播和圍觀,而是在危難關頭,伸出援手拉同胞一把。只有這樣,我們社會每個公民的言行才會更加合法、文明、可愛,這才是最大的愛國?!笔聦嵣?,我們的社會乃至大學生傳遞出的正能量遠遠大于負能量,只要全體政治理論課教師堅定信念,努力營造“談理念,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教學氛圍,鍥而不舍地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信我們的教學一定會卓有成效。最后,借用盧新寧的致辭結語鼓勵我們的大學生:“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