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日新月異的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隨著各類新型產業的興起,所需的人才也越來越綜合化和全面化,而就目前中國的高校教育而言,仍然還停留在傳統的教育階段。因此,加快高校教育改革工作勢在必行。本文將以高校教育改革的時代要求為切入點,探究和討論高校教育改革的創新發展思路。
【關鍵詞】高校 教育改革 創新思路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053-01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促使高校在學生教育方面開始嘗試新的轉變與改革。新時代的經濟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人才市場中的競爭也愈演愈激烈。為了使學生能夠在畢業后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高校必須要盡快實施相關的教育改革方針。如何創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教育制度,是每所高校都必須重視的問題。
一 高校教育改革的時代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不斷加快,傳統的高校教育體制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傳統的高校教育體制存在著大量的弊端,如教師在課堂上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方法進行教學,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實踐能力和思維水平,導致其在畢業后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淪為社會邊緣人群。為了使學生能夠盡快地在當前社會嚴峻的就業形勢中尋求立足之地,高校除了要對學生的專業學習進行一系列的科學規劃,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自身的優勢與價值,從而達到社會所需人才的要求外,還要在改革教育模式的過程中不斷樹立科學的社會發展觀念,立足中國國情現狀來不斷調整教育理念,為中國高校教育戰略目標的實現起到推動作用。
二 高校教育改革的創新思路
高校的教育改革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為中國的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新的方式。而要想進一步加快高校教育改革的創新,教師就必須以個性化教育理念為主,以人性化的教育機制為依托,培養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1.創建個性化教育理念
個性化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新型教學理念,在教學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個性化教育理念不僅能夠提高教師教學的課堂效率,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化特征,通過個性化教育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從中挖掘出學生的內在潛能,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思維。個性化教育理念提倡學校教育要以人為本,對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進行教育。而在高校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更要勇于打破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束縛,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2.完善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機制
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為社會輸出更多人力資源。而要加強高校教育改革創新,確保高校人才的培養,就要不斷促進和完善高校教學管理。打破傳統高校管理制度的束縛,創建現代化的管理體制,實現高校教育的人文性理念。在完善教育管理機制時,一定要做到以創新發展為目的,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改革平臺。在完善的過程中,要以現代化教學發展為主,及時調整高校課程設置,在加強專業基礎教學的同時,構建新的課程體系,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教育從而均衡發展。同時,教師還要加強日常教學中學生的學籍、成績以及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實施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尊重和傾聽學生的需求,切實為學生的根本利益服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
3.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中國經濟經過戰略性的調整后,很多技術難題已經不能依賴某一專業解決,而是需要多學科進行共同協作。縱觀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式各樣的新學科和新技術不斷涌現,學科之間的界限逐漸淡化,綜合交叉的新興學科領域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傳統高校教育中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其解決的唯一方式就是盡快培養復合型人才,最大限度地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在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只有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實踐與創新能力,才能真正適應社會的多元化發展。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培養出更優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中國高校在進行教育改革的創新之路上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努力。作為人才的培養基地,高校一定要做到以個性化教育為主要理念,通過人性化的教育機制改革來挖掘和培養一批獨立自主、思維實踐能力卓越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使其能夠更快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從而為中國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茶金學、魯強.新世紀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1(10):175~17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