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新課改的全面實行,中國師范高校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強有力的沖擊,由于受到多種客觀因素的限制,中國師范高校的學生往往存在一種理論知識較強,但教學實踐能力相對薄弱的問題。本文探討了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創新與思考對構建科學性、時代性的教育體系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實踐性教學 創新 思考研究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106-01
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具體要求,除了原有優秀理論知識的傳播以外,更多地培養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對于中國的基礎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 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內涵
小學語文的重要性在于對學生們思想上的啟蒙、基礎知識的鋪墊和鞏固,為日后高階段的各科學習打下基礎。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歸根到底是對教師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應該著力于實踐,將教材中的理論體系、教學內容、教材形式等趨于生活化、情境化,更加強調學生們的吸收能力,將學生由被動的學習慢慢轉變為學習和課堂的主人,進而對他們進行科學的引導。
二 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1.確定課題
實踐性教學是以問題為基點,通過讓學生自行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而進行的。以問題為基點的教學更加強調現實,并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導地位,這一點也符合我們的初衷;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對于學生發掘問題背后的隱藏知識、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及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都有很大的積極影響。同樣,課題的確定一定要基于現實性。首先,教師應當在將自己的課題公布,提出研究任務;在此期間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解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也可給予相應的專業引導來幫助其研究課題的確定。
2.研究探討
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具備的批判力上,同理,只有學生在自身參與、親歷、反思的教育實踐中才能慢慢學會并具備這種批判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教師有目的地對學生的研究進行指導,對于學生在研究探討過程中深化學習能力、鞏固專業知識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也應該看到,學生的教學能力的形成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并多次反復訓練,再加上反思和教師的引導逐漸形成的。教師可以將其中有意義、有針對性的問題歸納出來,讓學生們進行探討、補充,相互提高,進而對教學能力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另外,還有很積極的一點,在探討提高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往往都是處在注重和積極的狀態。
三 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思考
1.注重實踐,內外結合、優勢互補
為培養學生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的能力,包括教學技能、教研技能方面的培養至關重要。具體到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該秉承內外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所謂內外結合是將高校內的培養與小學實踐鍛煉相結合,即課內教學與課外訓練有機的結合。優勢互補指最大限度地將高校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訓練兩者的優勢相結合,并且學生之間也可互助互學,取長補短。
2.強調教研訓練,系統扎實、縱貫全程
教育科研的訓練應該貫穿于整個大學四年生涯,具體為一年級著重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興趣,逐步引導學生入門,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要求學生每學期的作業任務量,讓學生逐步培養查閱文獻的習慣。二年級明確學生的輔導教師,并著手進行專業的科研訓練,這個過程更多的是為學生積累經驗,讓其了解科研的具體程序和常規方法。三年級開設專業的教育科研方法課程,在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并加入適當的實踐能力培養,給予學生相對較多的自由時間讓其進行總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另外,教師的指導作用也不能被忽視。四年級結合論文進程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科研知識,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3.構建科學的教學環境,實行多元化的交流學習
科學的學習教學環境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1)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和輔助式的學習環境。(2)構建專業基本理論,通過自我監測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對課程知識的了解情況,并有目的地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這也是源于將學生置于教學主動地位的思想。(3)建設更為專業的開放性自主學習的學習網站,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需要主動地選擇學習內容,通過自我反思、歸納、總結形成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王林發、劉海濤.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3(8):81~83
[2]尚繼武、張廣杰.小學教育專業語文方向學科教育類課程的改革構想[J].遼寧教育研究,2005(7):70~72
[3]吳舜華.關于小學語文教育專業課程的改革及其意義[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68~172
[4]王莉.小學語文教育與小學教育專業語文課程設計[J].河西學院學報,2006(6):84~8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