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七中學實施“30+15”循環課堂模式以來,筆者就在教學中不斷地研究并實踐這種教學模式。所謂“30+15”循環課堂模式指一節課的后15分鐘用來預習下節課的學習任務,課堂前30分鐘在做好前一節課布置好的預習任務的基礎上,進行師生互動為主的課堂教學。實踐證明這種課堂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自學習慣,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句話:就是讓學生既得“魚”,又得“漁”。其中預習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充分落實預習環節才能打造出更加高效的課堂。
事實上,很多老師都在教學中強調了預習,“課下把明天要學的內容預習一下。”這句話幾乎成了許多教師的“口頭禪”,但學生知道如何預習嗎?預習效果如何?由于老師往往要求預習的內容不精細明確,對預習的方法指導不到位,對預習的結果不能進行及時的檢測,課堂上不能有效運用預習的成果等,導致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至于有些學生認為預習與不預習差別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預習的動力。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想提高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認真備好課;同理,學生想在聽課過程中取得最佳的學習效益,也應做好預習準備工作。那么如何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保證預習的質量呢?以下是筆者一些思考和嘗試。
一 保證充分的預習時間
以前筆者也會布置預習任務,但為了節省課堂上的時間大多數情況會要求學生回家完成,那么有部分學生就會因為沒有老師的監督或不重視而應付了事,預習不到位,大部分學生只是通讀課文后解決了字詞障礙,不能深入地研究文本,更不能質疑思考,帶著問題進入課堂。“30+15”循環課堂模式實施后,課堂上預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當堂預習,可以生生合作,互相交流討論;可以師生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預習;也可自主預習,查閱工具書,生成問題。這樣雖然占據了課堂教學的時間,但保證了預習的質量和效果,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預習任務會為下節課的高效學習提供保障,如此便會形成一個高效的循環課堂模式。
二 精心設計預習學案
要想預習更加有效就要明確預習任務,讓學生有的放矢,讓他們在預習時明確方向,哪些內容是需要了解識記的,哪些是需要歸納概括的,哪些是要反復品味理解的,哪些是重難點等。因而,為了給學生提供明確的預習要求和任務,本人會在仔細鉆研教材后,把每一節的課前預習內容打印成預習學案發放給學生。學案的設計要注意引導性、提示性、趣味性、差異性、可行性。根據每節課內容的不同,學案也采取了不同的形式,首先要明確提出當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然后設計形式多樣的題,有填空、有問題、有表格、有拓展延伸、有對比閱讀等。讓學生自己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突出課程內容的常規性知識要求。同時預習學案上還適時地插入了一些與課文密切相關的拓展延伸內容或一些課堂小練筆環節以及相關的中考題,促進優等生開闊視野,使各類學生各有興趣,各有所得,共享預習的樂趣,讓學生慢慢地在不自覺中習慣它、接受它、離不開它。
三 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
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生活,雖然已經初步懂得一點學習方法和經驗,但是他們由于缺乏具體、系統的指導,讓他們直接去預習,自己尋找學習方法,會使他們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會產生學習的畏難情緒。為此有效預習的前提是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常規預習和重點預習。所謂常規預習,即讀、查、畫、思、記。
1.讀
讀就是要閱讀單元內容說明、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或自讀提示,閱讀文本教材,閱讀課文的注釋,閱讀課后的“研討與練習”。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要立足于文本,要用大量的時間讀課文。
2.查
查閱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學們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那么同學們在閱讀課文時,就要眼、腦、手并用,將預習時遇到的問題用筆畫出來。如果這些問題書上有注解,那么閱讀時可以對照注釋,自己弄懂它的意思;書上沒有注釋的問題,那么就要利用工具書,查一查字典,特別是不要放過那些模糊的字詞,似懂非懂的句子。
3.畫
畫就是邊讀邊動手畫出一些不懂或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字詞、句段等。自己做一些批注或標記性符號。
4.思
這一步是較高層次的要求。要求學生根據預習學案、課文及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文章的主要內容、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文章主題的概括、寫作特色的分析、語言的品位等問題、課后習題是否能回答等。
5.記
在前面幾個環節中做好筆記。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強調的就是動筆對讀書的重要性。我一般要求學生將不懂的問題在書上做標記,需要組織語言回答的問題直接寫在預習學案上。
所謂重點預習,就是重點片段或語句的反復研讀,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流討論,可以質疑,可以展開辯論。這就是本人在每節預習學案上留下了讓學生提問題的地方,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把自己有疑問的地方或自己產生的新見解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在課堂上進行學習交流。
四 注重督查評價,落實預習
要想預習切實地落實到位,老師的督查指導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那些基礎較差、自律性較差的學生。具體做法是:剛開始實施階段,我會利用早讀課的時間親自督查。對于完成好的同學大加贊揚,對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學生再耐心指導,而對于未完成的學生則了解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或批評。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已學會預習,預習習慣基本養成。此時,我便放手交給學生互查,我會將學生按優中差組合分成幾個小組,要求組長在課前檢查并及時反饋,對于預習效果好的小組給予鼓勵表揚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帶和促進。
總之,認真完成預習任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極大地提高課堂聽課效率。通過預習,學生對下一次課要學習的內容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沒看懂,已經做到了心中有數,在聽課時會輕松地跟上老師的思路。這樣變被動聽課為主動聽課,變盲目聽課為帶著問題聽課,大大增強了聽課效果。在預習中已經看懂了的知識再經過老師講解,印象會更深,沒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聽課的重點,在老師的幫助下,保證聽課質量的提高,又會讓學生節省課后復習和做作業的時間,騰出時間再進行下一次課的預習,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也是實施“30+15”循環課堂模式的初衷。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