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好語文課,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因此教師要用創新教學的方法來實施教學,才能實現培養的目標,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學呢?筆者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淺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大膽發問和敢于質疑;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拓寬語文學習范圍。
【關鍵詞】創新教學 突出主體 鼓勵發問 拓寬范圍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113-01
創新教學是21世紀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要培養創新人才,就必須實施創新教學。
一 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語文學科既是一門基礎工具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如何實施語文課的教學是衡量語文教師水平高低和能力大小的標準之一。教好語文課,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因此教師一定要抓好語文這門基礎課,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學生是教師實施創新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是服務于學生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喜歡學、愿意學語文學科的興趣,正確引導全體學生各顯神通,成為活動的中心,從而展示他們各自的特長和才能,讓他們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要逐漸轉化師生角色,讓教師成為學生的服務者、組織者、引導者,只有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動為主線、內外結合”的教學原則,在課堂中要合理定位,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啟迪學生的思維。
二 鼓勵學生大膽發問和敢于質疑
學貴在于質疑,只有質疑,才有創新。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創造活躍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大膽地提出問題,敢于對書本知識或對教師的教學等進行質疑,標新立異。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必要的引導,要正確引導學生多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對同一問題做到從不同角度去審視或多方位思考,鼓勵他們大膽發問、多提問題并積極提新問題。有一位老師對一個比較活潑的學生批評時說:“你就像脫韁的野馬。”學生就問老師:“野馬怎么還有韁繩。”老師認為學生頂撞了自己,就把這位學生趕出教室,我認為教師不假思索地批評學生并將其趕出教室外的做法不但嚴重挫傷了學生積極思維和善于動腦的自信心,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懷疑某些知識點不僅是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更是啟迪學生思維和促使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條件,教師在實施授課時要引導學生善于質疑、善于發現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盡力及時解決,對有獨特見解的學生要給予適當的表揚或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學習產生更濃的興趣,才能在學習中善于動腦、動口、動手并不斷提出具有創新性的問題,才能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
三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創新教學要求教師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改變過去一講底滿堂灌的、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在授課中要做到精講多練,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內生動活潑地自由發揮聰明才智,決不能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儲存器。教師做好引路人、指導者和配合者的任務,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那種上課要坐端正、不能討論說話、熟記講課內容、聽從老師的指揮、不能和老師爭辯和爭論等舊的教學形式和教育方法會抑制學生思維的發展,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個性。還有過去語文教師只憑借一本書、一支粉筆和一本教案進行實教的方法不能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嚴重影響了學生智力的發展,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所以語文教師要堅決拋棄舊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要及時掌握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充分運用和發揮投影、錄音等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手段的作用,努力做到聲情并重、文圖并茂、讓課堂從靜態變為動態,使教學過程在生動形象中進行,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四 拓寬語文學習范圍
學好語文課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教師必須樹立大語文觀,把目標投向廣闊的天地來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擴大學生的視野,比如:到工廠參觀學習、到田地街道去調查分析。平時讀書看報、聊天說笑、廣告宣傳、影視熒屏等等也是在學習語文知識。所以教師要以課堂為主,不局限于課本知識、課堂知識,要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全方位地拓寬語文學習的范圍,形成飯堂文化、宿舍文化、街道文化、田地文化、校園文化等,把社會生活作為語文學習的基地,讓學生全方位地學習和掌握知識,領悟學習語文的方法和技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責任編輯:林勁〕